世界动画日,为动画干杯!你的童年,我的童年,都藏在这一天
发布时间:2025-10-28 09:03:16 浏览量:1
提起影像艺术的诞生,多数人会脱口而出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三年前的巴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 “动态影像” 就已经征服了五万观众 —— 这就是动画。
1892 年 10 月 28 日,当埃米尔・雷诺在格雷万蜡像馆用自制的 “光学影戏机” 投射出《可怜的比埃洛》的画面时,人类史上首次动画公开放映便诞生了。而这个被国际动画协会(ASIFA)定为 “世界动画日” 的日子,正是动画向世界宣告 “我比电影更早” 的硬核证据。
世界动画日的根源,藏在法国发明家埃米尔・雷诺的人生里。1844 年出生的雷诺,简直是为动画而生的 “天选之子”:父亲是钟表师兼雕刻家,教会他精密机械的奥秘;母亲是水彩画家,赋予他艺术感知力。
没有正统学校教育的束缚,雷诺在自然与工坊里学会了物理、绘画与机械,14 岁就成了精密工程师的学徒,这些技能后来都成了动画诞生的基石。
19 世纪的欧洲,“转盘活动影像镜”“西洋镜” 等玩具已能制造简单动态,但画面模糊且只能单人观看。雷诺盯上了这个痛点:1877 年,他将 12 面镜子拼成圆鼓,装上彩色图片条,发明出 “活动视镜”—— 转动时反射出的画面清晰明亮,没有一丝抖动。这个玩具在巴黎世博会引发轰动,让雷诺看到了动态影像的潜力。
真正的突破在 1888 年到来。雷诺将装置升级为 “光学影戏机”:把数百张画作绘在打孔胶带条上,通过灯光与镜头投射到银幕,还能搭配音乐播放。
1892 年 10 月 28 日,格雷万蜡像馆的观众们屏住呼吸,看着银幕上小丑比埃洛的身影连续动了 15 分钟 —— 这便是人类首部公开放映的动画《可怜的比埃洛》,500 幅手绘图片组成的故事,让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这场放映比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早了三年,更重要的是,它首次让动画成为 “可共享的艺术”。
可惜的是,1895 年电影诞生后,能拍摄真实场景的电影机迅速盖过了需要手绘的光学影戏机。1900 年,蜡像馆的动画放映停办,雷诺晚年甚至靠救济金生活。但他不会想到,百年后,国际动画协会在 2002 年将 10 月 28 日定为世界动画日,用全球庆典的方式向这位 “动画之父” 致敬。
2002 年,世界动画协会(ASIFA)发起首个世界动画日时,初衷很简单:让人们记住雷诺的贡献,更让动画艺术被更多人看见。
如今20多年过去,这个节日早已从 “纪念仪式” 变成了跨越国界的狂欢。每年 10 月 28 日,从巴黎到东京,从北京到纽约,动画人用自己的方式庆祝:
专业交流场:导演、设计师聚在研讨会,聊《蜘蛛侠:平行宇宙》的视觉革新,探讨 AI 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公众狂欢节:博物馆里举办经典动画放映会,《大闹天宫》《龙猫》等老片重映座无虚席;工作坊中,孩子和大人一起用黏土捏动画角色,体验逐帧拍摄的乐趣;
艺术致敬礼:ASIFA 每年会邀请顶级动画大师设计海报,2023 年就请到了乔治・史威兹贝尔,用抽象笔触描绘动画的魔力。
中国的首次世界动画日庆祝始于 2010 年,由 ASIFA 中国分会牵头。在北京的活动现场,《铁扇公主》的修复版首次公开放映 —— 这部 1941 年诞生的中国首部动画长片,曾启发过宫崎骏创作《风之谷》。当孙悟空的金箍棒在银幕上转动时,老动画人与年轻观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正是节日最动人的模样。
世界动画日不仅纪念起源,更见证着动画的成长。从雷诺的手绘胶带开始,动画在百年里走出了三条各具特色的道路:
美国:工业化的魔法
1906 年《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开启美国动画先河,5 分钟的粗糙短片却种下了种子。迪士尼在 1937 年用《白雪公主》证明动画能做长篇,之后《睡美人》《爱丽丝梦游仙境》构建起童话王国。如今,从《冰雪奇缘》的冰雪特效到《寻梦环游记》的亡灵世界,美国动画用技术与商业的结合,让全球观众为故事流泪。
日本:灵魂的共鸣
1916 年《野兔和乌龟》是日本动画的起点,战时曾一度沦为宣传工具。但战后的探索期里,《太阳王子大冒险》奠定了日式叙事根基。到了成熟期,宫崎骏用《风之谷》《龙猫》让动画承载环保与童真,手冢治虫用《铁臂阿童木》开启电视动画时代。如今《鬼灭之刃》的火爆,依然延续着 “用动画讲好人性故事” 的传统。
中国:传统的新生
中国动画起步虽晚,却自带文化基因。1941 年《铁扇公主》将西游记搬上银幕,1961 年《大闹天宫》用京剧脸谱与水墨画惊艳世界 —— 这是中国动画的 “黄金期”。1979 年《哪吒闹海》的彩色画面震撼全国,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用 3D 技术重构传统故事,证明中国动画既能守得住经典,也能玩得了创新。
这些发展脉络背后,是无数动画人对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 的执着,而这正是雷诺当年转动光学影戏机时的初心。
有人说,世界动画日不过是动画迷的 “自嗨节日”。但当你看到老人在《猫和老鼠》重映场笑出眼泪,年轻人为《蜘蛛侠:平行宇宙》的画面震撼,孩子把《哪吒》里 “我命由我不由天” 当作座右铭时,就会明白:动画从不是 “低幼” 的代名词,而是跨越年龄的精神载体。
埃米尔・雷诺当年手绘的 500 幅图片,本质上是用想象力对抗现实的局限 —— 就像今天,我们用动画让孙悟空飞天、让龙猫撑伞、让机器人拥有情感。
世界动画日纪念的不仅是 1892 年的那场放映,更是动画最珍贵的特质:它能用最纯粹的画面,治愈成年人的疲惫,守护孩子的梦想,让不同文化的人在故事里找到共鸣。
10 月 28 日,不妨打开一部你最爱的动画。当画面流动起来时,请记得:这不是简单的影像,而是从一个法国发明家的工作台开始,穿越百年的人类想象力奇迹。而我们每一个为动画心动的人,都是这场奇迹的延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