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洁怒批儿童AI编程课是“智商税”:“先把语文搞明白!”戳破当前AI教育幻象
发布时间:2025-10-28 08:33:58 浏览量:2
“市面上那种AI编程课,真的是智商税中的智商税!……你让小孩子学它干嘛?能不能先把语文搞明白啊?”近日,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在直播中直言不讳,对当前五花八门的儿童AI编程课程提出严厉批评,并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过早接触这类课程,在舆论场激起层层涟漪。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柯洁发声的同时,教育部门正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进入中小学校园。从《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的发布,到各地密集出台的实施方案,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正在全国中小学迅速铺开。
一边是公众人物的尖锐质疑,一边是国家政策的积极推进。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其实深入分析可知,柯洁与教育部门的立场并不矛盾:一方面是亟待规范的商业培训乱象,另一方面是注重素养的学校教育改革。
首先要明确的是,柯洁质疑的主要是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商业培训乱象。他批评的是那些将图形化拖拽模块包装成“人工智能启蒙”,用“不学就会被时代淘汰”等话术制造焦虑,依靠速成讲师和高价课程吸引家长的商业行为。
这类机构的宣传套路十分类似:“再不学AI,孩子就落伍了!”“名额有限,最后机会!”在如此营销攻势下,不少家长在焦虑中支付了高昂的学费。
而教育部门在学校推进的,则是以素养为导向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根据官方指南,校园AI课程具有鲜明特点:普惠性、素养导向、体验为主、不设考试、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其目标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让学生理解AI基本原理,思考AI伦理边界,培养运用AI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厘清的一个概念是,许多市面上的“AI编程课”更多是基础的编程逻辑训练,与真正涉及机器学习等核心原理的“人工智能教育”尚有距离。简而言之,柯洁批评的是商业驱动的“技能速成班”,而教育部推行的是校园内的“素养通识课”。二者虽同属“AI教育”范畴,但内涵、路径与目标存在本质区别。
柯洁那句“能不能先把语文搞明白”,看似情绪化的表达,实则触及了智能时代教育的核心议题。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局限于知识储备,更体现在提出问题的能力、辨别真伪的思辨力以及跨界整合的创造力。这些高阶能力的根基,正是语文教育所代表的人文素养。
清晰的逻辑与表达,是与AI高效协作的基础;深厚的阅读与审美能力,是保持独立思考的关键;对人性的洞察与共情,更是机器难以模拟的创新源泉。从这个角度看,柯洁的质疑与教育部门规划的素养导向在深层次上不谋而合。二者共同指向一个方向:AI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培养“不可被机器替代的人”。
面对AI教育的热潮,家长该如何选择?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首先,明确区分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正规的AI通识教育注重思维启发和素养培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部分商业培训往往承诺“速成”“超车”。前者重在育人,后者意在卖课。家长需警惕贩卖焦虑的营销话术。
其次,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人工智能教育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小学阶段重在感知体验,激发兴趣;初中阶段可了解基本原理;高中阶段可尝试项目实践。过早进行脱离认知水平的专业培训可能适得其反。
最后,夯实人文素养根基。技术迭代加速,今天学的具体工具明天可能过时,但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情感体验等素养始终是核心竞争力。与其追求速成技能,不如培养孩子成为内心丰盈、保持好奇的“未来公民”。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教育部的美好蓝图在落地过程中,同样面临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评估方式等现实挑战,其成效仍需时间检验。
二十年前,“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大门;今天“AI要从娃娃抓起”不应演变为新的教育焦虑。柯洁的质疑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AI教育热潮中的商业泡沫,也提醒我们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因此,无论是警惕柯洁所言的“智商税”,还是拥抱教育部规划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其最终指向都是一致的:在技术浪潮中,我们更需要通过扎实的人文根基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共情力,这些才是他们未来与AI共舞,而非被AI取代的立身之本。
- E N D -
作者 | 鸿媒教育编辑部
责编 | 杨欢 排版 | 小鸿
初审 | 曹敏 终审 | 邱伟
关注鸿媒教育
获取更多优质教育经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