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儿童抽动障碍科普
发布时间:2025-10-27 19:06:51 浏览量:2
在儿科门诊,经常会遇到家长带着孩子咨询:“医生,我家孩子最近总是不自觉地眨眼、纵鼻、咧嘴、耸肩、清咽,是不是养成了坏习惯?” 当这些 “小动作” 反复出现且难以通过提醒纠正时,家长们往往会陷入焦虑,严厉批评孩子,却收效甚微。事实上,孩子的这些表现,很可能并非 “坏习惯”,而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抽动障碍。
一、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刻板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种。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咬唇、噘嘴、张口、歪嘴、摇头、耸肩、扭颈、甩手、举手、踢腿、收腹等;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常表现为清咽、吸气、咳嗽、叫喊、学动物叫,甚至反复说一句短语或一句脏话等。有时两者可并存。
二、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哪些?
抽动障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神经解剖、神经生化、环境、心理、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心理因素(如压力、情绪调节障碍)确实重要,但环境因素(如母孕期不良接触、饮食刺激)也需避免。
三、抽动有时能控制,是不是故意的?
抽动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在10~12岁最严重。也有个别患儿婴幼儿即出现。男女比例约为3~4∶1。
抽动症特点是反复发作、症状交替出现。
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感染和被提醒等是抽动症的加重因素,而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睡眠、运动则有助于缓解抽动症状。抽动症状会时好时坏,可自然缓解或因诱因加重/减轻。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但属于不自主行为,并非故意。
四、如何诊断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症状学诊断。医生诊断抽动障碍时,会结合多方面的信息综合判断,不会仅凭单一症状下结论:
通过详细问诊:了解孩子抽动症状的具体表现、诱发或缓解因素、是否影响日常生活,以及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家族史、既往疾病史等。仔细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抽动症状的疾病,如癫痫、舞蹈症、结膜炎、咽喉炎、颈椎病、肝豆状核变性等;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根据孩子的情况,可能会进行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等,进一步排除器质性疾病。
需要强调的是,抽动障碍的诊断没有定性的“金标准”,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对症状的观察,因此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儿科或儿童神经科医生,避免误诊或漏诊。
五、抽动障碍的临床分型:
1、短暂性抽动障碍:
简单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持续时间不超一年。
2、慢性运动或发声性抽动障碍:
临床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不同时存在,症状相对不变,可持续数年甚至终生。
3、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抽动秽语综合征 Tourette综合征)为最严重的一型,为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形式多种多样的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
4、共病现象:
约半数患儿合并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以及学习困难等,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常见。共患病越多,病情越严重。
六、怎样评估孩子抽动的情况?
临床常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估:
<25分:轻度
25~50分:中度
>50分:重度
七、抽动障碍的孩子需要如何治疗?
(一)轻度:
以心理疏导为主,密切观察。如果孩子的抽动症状较轻,没有明显影响学习和生活,医生通常会建议先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暂时不需要药物治疗:
1、家长培训: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抽动障碍,避免过度关注和批评孩子,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缓解症状。
2、学校沟通: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让同学之间互相包容,减少对孩子的嘲笑和歧视。
3、行为治疗:在专业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抽动症状,比如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减少抽动的发生频率。
(二)中重度:
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并重。如果孩子的抽动症状严重,影响到学习、社交或情绪,或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等共患病,医生会在心理行为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
1、目前有两大类药物用于控制抽动症。一类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轻度抽动的治疗,如α2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可乐定);另一类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严重抽动障碍的治疗,如硫必利、阿立哌唑等。
中成药也可缓解抽动症状,如菖麻熄风片、九味熄风颗粒、芍麻止惊颗粒等。
2、心理行为治疗:给孩子“松绑”,比治疗更重要。
对于抽动障碍患儿来说,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帮助孩子更好地恢复:
a、接纳孩子的症状:不要把抽动症状视为“洪水猛兽”,更不要因此指责、打骂孩子,要鼓励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b、减少压力和刺激: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避免给孩子报过多的兴趣班、布置过重的作业,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观看过于刺激、紧张的动画片或游戏。
c、鼓励孩子正常社交:不要因为孩子有抽动症状就限制其外出或与人交往,要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伙伴玩耍,参与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正常的社交中建立自信,减少因症状带来的心理负担。
d、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即使孩子症状有所缓解,也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不要自行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八、症状一消失是否就不需要治疗了?
抽动障碍的治疗不是症状消失就治愈了。
初始治疗: 每1-2周进行调整至症状控制。
强化治疗:症状控制后维持原剂量1~3个月。
维持治疗:剂量减至1/2~2/3,持续6~12个月。
减停药物:病情完全控制后,减量期至少1~3个月,需逐步进行。不规范停药易复发。
九、抽动症的预后怎么样?
抽动症总体预后良好,多数抽动症儿童长大后可正常工作和生活,近50%抽动症儿童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完全缓解,另有30%在成年期抽动症状减轻,高达20%抽动症状会迁延到成年期或终生。5%~10%的抽动不仅在成年期恶化,且发展为严重的抽动症形式,特别是那些合并共患病者。
十、如何避开常见误区?
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对抽动障碍存在认知误区,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治疗,还可能加重症状。以下几个常见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一:抽动障碍是 “坏习惯”,靠打骂能纠正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抽动症状是“故意的”“装出来的”,于是通过批评、打骂、惩罚等方式试图纠正,结果反而让孩子更加紧张、焦虑,抽动症状越来越严重。事实上,抽动障碍是一种疾病,孩子无法自主控制症状,打骂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误区二:抽动障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不少家长担心 “孩子频繁抽动,会不会变傻”,其实抽动障碍主要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与智力发育没有直接关系。大部分抽动障碍患儿的智力水平与普通儿童无异,只要及时干预,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发展。
误区三:抽动障碍必须靠药物才能治好
有些家长认为 “只有吃药才能治好抽动障碍”,盲目要求医生给孩子用药;而另一些家长则担心药物副作用,坚决拒绝用药。其实,抽动障碍的治疗需要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决定,轻度症状通过心理行为干预即可缓解,只有严重影响生活时才需要药物治疗,关键是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误区四:抽动障碍会伴随孩子一辈子
很多家长得知孩子得了抽动障碍后,就陷入“绝望”,认为孩子会一辈子受此困扰。实际上,抽动障碍的预后总体良好,只有少数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但通过规范治疗也能有效控制,不影响正常生活。
结束语:
孩子得了抽动障碍,家长和孩子都不要过度焦虑,家庭、学校、医生联手,积极正确面对。用耐心和理解,陪伴孩子 “放过” 自己。记住,抽动障碍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的错,它只是一种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疾病。用耐心和理解陪伴孩子,给予他足够的爱和支持,孩子一定会在我们的守护下,健康快乐地长大!
作者:小儿内科 刘娜
编辑:张艺铭
一审:周 浩
二审:郝晓宁
三审:闫 军
哈院是我家 发展靠大家
哈院是我家 一起建设它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人民东路1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