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流动儿童是“城里娃”!让他们自由地就近入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发布时间:2025-10-27 17:28:49 浏览量:2
时代的产物:打工子弟学校。该扫入历史了。
你可能没注意到,现在城市里的流动儿童,早就不是 “老家来的孩子” 了 —— 他们说着一口流利的本地话,放学和同学去小区游乐场玩,不知道自己户口登记地乡镇的名字,甚至连 “回老家” 都觉得像 “去陌生亲戚家”。
可就是这些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却可能因为一张户口,连家门口的公办学校都进不去。
数据比我们想象的更颠覆:抽样调查显示,56.8% 的流动儿童是 “城里娃”——15% 出生在流入地城市,14.3% 出生在其他城市后随父母迁移,还有 27.5% 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城市度过。
中国人民大学段成荣教授调研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时就感慨:“他们说话很像北京孩子,是我这个川渝人学不来的。”
可这些 “城里娃”,想真正和本地孩子一样享受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先打破刻板印象:他们不是 “外来者”,就是 “城里娃”
很多人提到流动儿童,还会默认是 “农村来的孩子”,可现实早变了。
现在的流动儿童里,不少人从出生就没离开过城市:在城市的医院出生,在城市的幼儿园学说话,在城市的街道认识朋友,甚至连 “老家” 都只是父母口中的一个地名 —— 有的孩子连户口所在地的乡镇名字都说不全,更别说回去生活了。
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口音、认知方式,早就和城市孩子没区别。
比如在浙江打工的贵州夫妻,孩子在浙江出生长大,会说一口流利的浙江方言,喜欢吃本地的小笼包,周末想去的是当地的科技馆,而不是 “回老家放牛”;在北京的流动儿童,和本地同学一起聊动画片、玩轮滑,根本分不出谁是 “外来的”。
可这些 “城里娃”,却常被当成 “外来者” 对待:入学要提交一堆证明,有的因为没本地户口只能去打工子弟学校,甚至到了高考,还得回户口所在地考 —— 对他们来说,“老家” 是陌生的,却要在那里决定人生关键的考试,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二、政策放开了,可 “就近入学” 还是难,难在哪?
这些年,非特大城市确实在放宽流动儿童入学门槛,比如上海的调研显示,流动儿童进公办学校后,成绩明显提升,未来考上高中的概率也更高。
可为啥还有很多 “城里娃” 进不了家门口的学校?难就难在 “政策到现实” 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是家长 “不知道、不敢信”。
很多打工家长每天忙着上班,根本没渠道了解入学政策 —— 学校贴的通知、社区发的宣传,他们可能没机会看;就算知道有政策,也不敢信 “真的能让孩子进公办学校”,毕竟过去多年 “不受欢迎” 的印象太深,总觉得 “是不是有套路”。
比如有的家长明明符合条件,却因为没信心,宁愿把孩子送回老家当留守儿童,也不敢尝试在城市申请入学。
其次是 “经济账” 算不过来。
别以为 “入学免学费” 就没压力,在城市养孩子的成本比老家高太多。
比如贵州夫妻在浙江打工,孩子在老家能吃免费午餐,地方政府还有困难补助,基本不用额外花钱;可把孩子接到浙江,就算学费免了,每天的通勤费、孩子想上的课后辅导班、偶尔买的文具和衣服,都是额外开支 —— 对本就紧巴巴的打工家庭来说,这笔钱可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最后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
还有高考的 “后顾之忧”。
就算孩子在城市顺利读完小学、初中,到了高中、高考,还是要回户口所在地 —— 这让很多家长犹豫:“现在让孩子在城市上学,以后高考还得回去,到时候教材不一样、考试内容不一样,孩子跟不上怎么办?”
这种 “后顾之忧”,让很多家长不敢让孩子在城市长期读书。
三、流动儿童的难题,不只是 “入学”,还有 “成长”
很多人觉得,只要让流动儿童进公办学校,问题就解决了,可其实他们面临的,远不止 “能不能入学”。
比如父母忙着打工,没时间陪孩子,很多流动儿童放学后没人管,只能在街边游荡;有的孩子因为 “流动” 的身份,会自卑,觉得自己 “不如本地孩子”。
还有的对未来没方向 —— 问他们想做什么工作,答案大多是 “网红、老板、打工”,因为父母的社交圈有限,他们没机会接触更多职业,不知道还有 “设计师、工程师、医生” 这些选择。
广州番禺的 “火把社区” 就看到了这些问题,他们给流动儿童提供课后学习空间,让孩子放学后有地方写作业、看书,还开早教课帮学龄前孩子提升认知。
北京的 “青草公益” 则帮流动儿童找方向 —— 比如帮喜欢手工的孩子了解服装设计职业,支持他们考中职、读大专,让他们知道 “就算是流动儿童,也能有自己的职业目标”。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公平” 不只是让孩子 “有学上”,还要让他们 “学得好、有方向”。
比如学校可以多设心理辅导课,帮自卑的孩子建立信心;社区可以联动企业,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医院,让他们了解更多职业;政府可以给流动儿童家庭提供一些补贴,比如课后服务免费、通勤补贴,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四、真正的教育公平:让 “城里娃” 不用再 “流浪”
说到底,超半数流动儿童是 “城里娃”,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用 “外来者” 的眼光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当成 “城市的一份子”—— 他们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为城市发展的父母贡献了力量,理应享受和本地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要实现这一点,光靠 “放宽政策” 不够,还要拆掉三个 “壁垒”:
一是信息壁垒,把入学政策送到家长手里,比如在工厂、工地、出租屋社区设宣传点,一对一告诉家长 “需要什么材料、怎么申请”;
二是经济壁垒,对流动儿童家庭提供针对性补贴,比如课后服务免费、发放教育券,减轻他们的负担;
三是升学壁垒,逐步推进异地高考改革,让在城市长大的流动儿童,不用再回陌生的 “老家” 参加高考。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 “流动儿童是负担” 的观念 —— 他们不是 “外来者”,而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
让他们自由地就近入学,不只是给他们一个公平的机会,也是给城市一个更有活力的未来。
毕竟,教育公平不是 “让每个孩子都一样”,而是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长大的地方,有学上、有梦追”。对这些 “城里娃” 来说,能在家门口的学校读书,不用和父母分离,不用在陌生的 “老家” 高考,就是最实在的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