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西贝闭麦后又开始排队了,这次是因为经营模式转型!还会被骂吗?

发布时间:2025-10-27 13:43:38  浏览量:2

当预制菜争议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西贝武汉天地门店却在周末迎来了带娃家庭的排队热潮。这看似矛盾的场景,实则是一场餐饮品牌在争议与质疑中,凭借深度战略布局实现逆势生长的生动缩影。从9月上座率不足50%的冷清,到10月下旬亲子家庭扎堆排队的火爆,西贝的这波“逆袭”,绝非偶然,而是其多年深耕用户需求、敢于在争议中锚定赛道的必然结果。

时间回到2024年,预制菜的舆论风波让不少餐饮品牌陷入信任危机,西贝也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彼时,外界对其“工业化菜肴”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断言“西贝的扩张神话要凉了”。但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舆论喧嚣之际,西贝悄然启动了一场针对亲子家庭市场的深度战略调整。

据新浪财经2025年2月报道,西贝果断放弃了“千亿快餐梦”,将资源全力倾斜到“家庭欢乐餐厅”的打造上。这一决策,在当时看来多少有些“逆势而行”——毕竟预制菜争议的核心是消费者对“工业化”的抵触,而西贝却选择在“家庭场景”里死磕“体验感”。武汉门店的工作人员30度鞠躬迎客、送客的服务细节,店内为孩子准备的莜面DIY工坊、等位时的气球积木……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实则是其战略落地的具象化:用极致的服务和场景化体验,对冲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情绪性抵触。

更具深意的是,西贝的亲子战略并非“拍脑袋”决策。早在2023年,其儿童餐板块就已贡献了24%的菜单营收,累计服务超2亿家庭顾客。这种“从数据中找方向,在争议中守定力”的做法,让西贝在预制菜的舆论迷雾中,硬生生蹚出了一条“亲子经济”的破局之路。

武汉门店近四分之三的食客是带娃的宝爸宝妈——这组数据的背后,是西贝对“家庭用餐痛点”的手术刀式洞察。

带娃外出就餐的父母,最怕什么?无非是孩子没耐心等位、餐厅菜品不合孩子口味、用餐环境缺乏互动性。西贝的解法堪称“教科书级”:等位时送气球积木、菜单做成识字绘本、推出“蒙古牛大骨”这类大人孩子都爱吃的硬菜,甚至把莜面制作变成亲子互动游戏,正如网易手机网在2025年6月的报道中所剖析的,西贝的“儿童餐生意经”,本质是把“家长怕麻烦”的痛点,转化为“孩子很快乐”的爽点。

这种洞察的深度,还体现在对“健康焦虑”的回应上。西贝严选有机莜面粉、承诺零鸡精味精添加,看似是食材层面的坚持,实则击中了当代父母“既要孩子吃得开心,又要吃得健康”的核心诉求。当其他餐厅还在纠结“预制菜用不用”时,西贝已经通过“场景化价值”,让家庭用户主动忽略了对“后厨工业化”的担忧,毕竟,没有哪个家长能拒绝孩子在餐厅里又笑又闹、还能学到莜面知识的体验。

将时间轴拉长来看,武汉门店的排队热潮,是西贝多维度战略协同的必然结果。

2023年,西贝营收突破62亿元,外卖业务贡献超20亿;2024年,儿童客流近650万人次,儿童餐销量突破4000万份,这些数据并非孤立,而是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商业逻辑:以亲子场景为核心,带动堂食、外卖、零售(西贝功夫菜)多业务线共振。武汉门店的火爆,正是这一逻辑在区域市场的集中爆发。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座率”的前后反差。9月不足50%的冷清,与10月的排队热潮,看似是短期波动,实则是战略调整的“效果试纸”。当西贝把“家庭用户”的标签越贴越牢,当“带娃吃西贝”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其在武汉这样的新一线城市实现客流逆袭,也就顺理成章了。

西贝的这波逆袭,给深陷“同质化”“舆论战”的餐饮行业上了生动一课。

首先,争议从来不是绝境,而是市场给出的“需求信号”。预制菜争议的本质,是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和“体验感”的更高要求。西贝没有被争议吓退,反而从中看到了“家庭用户对健康、体验的双重诉求”,这种“在质疑中找机遇”的思维,值得所有餐饮人借鉴。

其次,细分市场的深耕,是对抗行业周期的“护城河”。当多数品牌还在红海赛道里打价格战,西贝锚定“亲子家庭”这个细分市场,从菜品、服务、场景多维度构建壁垒。这种“把一个群体的需求做透”的策略,让其在行业波动中拥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用户价值的长期主义,终将穿越周期。西贝的30度鞠躬、儿童游乐区、莜面DIY,这些投入在短期内或许看不到直接回报,但当它们成为“带娃家庭”的记忆点时,品牌的长期价值也就随之沉淀。

从预制菜争议的漩涡,到亲子排队潮的火热,西贝的故事证明:餐饮行业的破局,从来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是靠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对战略定力的长期坚守,以及在争议中敢于“换道超车”的勇气。这份“逆势生长”的正能量,或许正是当下餐饮行业最需要的一剂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