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何为?一群程序员用行动编出“温情代码”
发布时间:2025-10-25 11:29:16 浏览量:1
文 | 佘宗明
程序员能为这世界带来什么?每到10月24日,也就是“程序员节”,程序员群体作为主角被社会聚焦时,两种打量总会掠过他们头顶,一种是想看见他们的日常,另一种是在审视他们的价值。
长期以来,说到程序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格子衫、双肩包和代码屏。他们的外部形象,总被技术附带的冰冷标签锚定。
但在北京皮村的流动儿童课堂、贵州海嘎小学的音乐教室,一群字节跳动程序员正用行动打破这样的刻板印象——他们以AI为笔,以善意为墨,在公益的纸上涂抹出了绚烂色彩,五彩斑斓合成的则是技术普惠的底色。
他们用行动阐释了:技术背后是人,人心向善,技术也就有了人文温度。
01
都说10后是“AI时代原住民”,但同为α世代,城乡的孩子对技术的了解可能判若霄壤,数字鸿沟会将他们分隔在两边。
皮村很多流动儿童,就在失落的那侧。皮村是北京东郊著名的北漂聚集地,这里汇聚了上万名外来务工者,许多孩子也跟着父母落脚于此。由于条件有限,不少孩子对技术的认知微乎其微:虽说AI浪潮已至,可对他们来说,AI仍很“遥远”。
但金才的到来,为这些孩子打开了一道通往AI世界的门。
金才的职业Title是字节跳动工程师,隐藏身份则是跳跳糖同心流动儿童教育支持公益社团(简称同心公益社团)志愿者。每周六,他都会背着装有AI教具的背包,来到皮村同心儿童友好空间。
在跟孩子的相处中,金才发现,很多流动儿童都有两“缺”:缺陪伴,精神上经常有些孤独;缺信心,现实境况绊住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
鉴于此,金才在AI公益课程设计中将“表达”当做了核心。在他看来,告诉孩子如何用AI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远比教会他们使用AI本身更有意义。
在课堂上,他不会要求孩子死记硬背AI指令,而是先倾听他们的想法,再引导他们用AI将它“讲”出来。
▲金才在皮村给孩子们上AI科普课。
在金才的循循善诱下,很多孩子学会了用AI表达隐匿的情感。
用AI生成妈妈在工厂缝衣服的画面,用AI把对家乡的思念写成诗歌,用语音合成工具给爸妈录睡前故事……许多孩子原本羞于开口的情感、无处排解的情绪,借着技术有了出口。
在金才的细细点拨下,很多孩子也学会了用AI来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用AI给宠物写首歌、给名画做二次创作,用图像识别功能给家乡照片“分类标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包括金才在内的志愿者帮助下落地生花。
操作基础,意义却不基础,不少孩子由此感受到了创造带来的乐趣。这正是金才想见到的:他设计这门课程的初心,本就不是培养“小程序员”,而是帮流动儿童找回好奇心与探索欲。
截至目前,金才已累计参与15场AI科普活动,陪伴150余人次流动儿童探索技术奥秘。做科普时,他没有把AI描绘成前沿技术,而是将其转化为孩子能触摸、可玩耍的“朋友”。这无疑是对技术普惠正确打开方式的解锁:技术普惠,不该是让人仰望技术的高大上,而应是让技术俯身倾听人的“怎么想”。
02
技术公益,需要走心,也需要恒心。金才用心填补着横亘在流动儿童面前的数字鸿沟,宣玮则在用心以机制化途径将善举从短时行为变成长期行动。
同为字节跳动工程师的宣玮,对“技术+公益”的初体验,是2023年带领团队开发海洋珊瑚保护APP,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帮志愿者快速统计珊瑚覆盖率,提升海底垃圾清理效率。这让他意识到:技术能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没多久,宣玮偶然走进皮村流动儿童站点,看到一群流动儿童在一场乐高编程活动中表现出的渴望时深受触动:许多城里孩子接触AI易如反掌,不少流动儿童却连“技术能帮自己实现梦想”的认知都没有,这道鸿沟需要填补。
他随后发起成立同心公益社团,带着很多字节跳动员工为流动儿童量身打造了从“乐高编程启蒙”到“AI创意实践”的完整课程体系。如今,社团已有逾180名员工志愿者,开展了百余场活动。
技术从业者参与公益,最大的优势与其说是“技术本身”,不如说是“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宣玮跟团员们就是秉持产品经理思维,从需求出发去设计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好的技术公益,理应是先看见人的需求,再用技术照拂人的需求。
鉴于很多流动儿童是AI零基础,他们没有照搬城市里的AI课程,而是让AI科普更贴合孩子的生活。
好的技术公益,还应该是着眼造血而非输血,立足长远而非眼前。
虑及很多流动儿童需要的是长期“成长陪伴”,他们在活动中也没有止于“教几个AI操作”,而是构建了循序渐进的能力提升路径。
既有“AI是什么”的基础认知、“用AI创作”的实践操作,也有“AI如何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拓展;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而是“一块探索、一起创造”的多向互动……在需求导向思维下,他们的公益实践来得颇具针对性。
这成功将科学种子撒播到了很多流动儿童心中:河南女孩河云,用AI绘制起了“女超人踏怪图”;河北男孩小丁,用豆包制作了献给母亲的歌曲;还有孩子用AI设计“环保垃圾桶”、制作“全家福”……
▲来自河南的女孩河云,用AI绘制出了「女超人踏怪图」。
公益就是用一束微光点燃一堆火炬。跟教会孩子些许AI知识相比,点燃流动儿童们内心那颗火种,显然是技术公益更深远的价值。
03
如果说皮村的AI科普是让技术普惠触角伸向“城市角落”,那向南发起的跳跳糖音乐驿站公益社团则是让技术普惠的足迹“越过山海”。
身为字节跳动工程师的向南,平时是个音乐爱好者,常将前沿AI技术用于音乐创作。
早些时候,他得知,在贵州海拔2400多米的乌蒙山区小学海嘎小学,有个名叫顾亚的老师一坚守就是11年,带着孩子组建了乐队。他对此很感兴趣。
今年9月初,他跟团队其他志愿者一块来到海嘎小学,给孩子们上起了AI音乐课。课堂上,向南教孩子们怎么用AI生成自己想要的音乐作品。看到他“输入歌词就能生成旋律”“调整参数就能改变曲风”,台下的孩子们倍感新奇。
11岁男孩小熊说,自己想要一首很躁的摇滚乐。向南就引导他在海绵音乐里输入音乐类型、核心乐器、情绪氛围等细节。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重金属歌曲后,男孩随着节奏摆动着:“我就喜欢这种,好听嘞”。
AI音乐课受到了顾亚老师的欢迎。7年前,他在学校组建乐队,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性格羞怯、缺乏陪伴,音乐对他们是激发,也是治愈。他想帮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世界,通过音乐,也通过科技。
如他所期,有些学生在使用AI工具中得到了治愈。五年级的乐队主唱龙丹就说:豆包就像她的三嫂——平时就是温柔的三嫂身为留守儿童的她,为她答疑,给她解惑。
在向南等人的帮助下,教师节前,学生们用AI创作了一首《踮起脚尖为你唱》,送给了顾亚老师,让其备受感动。
▲向南(后排左1)在海嘎小学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抱吉他者是顾亚老师。
某种程度上,向南所做的,就是为那些留守儿童搭起一座桥,桥这头是那群孩子,桥那头是AI连着的广阔世界。走上桥的孩子们,最终将AI变成了表达爱的途径和创造美的媒介。
舍此之外,向南所在的跳跳糖音乐驿站公益社团,还开展了各种“AI+艺术”公益活动:在益童乐园,带孩子用AI制作毕业晚会主题曲;在社区老年大学,教老人用AI将“老照片”做成音乐相册……
技术普惠,无远弗届,无论人群,这未尝不是对“普惠”二字的注解:不论普及还是惠及,都指向了共享。帮助那些孩子和老人,就是在推动技术红利共享。
04
皮村的AI科普活动,海嘎小学的AI音乐课,都是“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这棵树干上长出的枝丫。
“Hello AI”正是跳跳糖员工公益在技术公益领域的核心项目。自2019年成立以来,跳跳糖员工公益就成了技术公益的标杆性实践场。
区别于很多企业公益“自上而下”的指令式推进模式,跳跳糖员工公益带有很强的“字节跳动”色彩,注重“员工主导+专业落地”:内部员工可根据技术特长与个人兴趣,发起公益社团、设计公益项目,企业层面则提供对接公益机构、搭建技术平台、协调志愿时间等支持。
▲这些公益社团都是由员工自己发起,公益项目也是由他们设计。
“Hello·AI”就将其植入底层逻辑,形成了将技术公益从个体探索变为体系化推进、将企业AI产品与技术优势转化为公益创新动力两大特点。
截至目前,项目已联动全国多家公益机构,开展AI科普活动超300场,覆盖流动儿童、乡村学生、老年人等群体超2万人次,开发公益技术工具10余个。
比数字更有价值的,是其连接的公益生态:它不是“单向施舍”或“捐赠依赖”,不是“单兵行进”或“临时起兴”,而是沉淀出了可复制的方法论、可持续的协作模式。
公益不该是“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而应该是“你有所需,我有所应”。
“Hello·AI”就形成了“需求对接—技术落地—持续迭代”的完整闭环,核心是让程序员专业能力与社会真实需求精准匹配。为需要情感表达渠道、信心激发方式的孩子开发了AI+绘画、音乐课程,为渴望融入数字生活的老人设计AI防骗、陪伴型智能体开发课程,为面临就业迷茫的大学生组织简历优化模拟等实践活动……就都体现出了鲜明的需求导向色彩。
公益也不该是一个人战斗,而应该是做大向善的同心圆。
“Hello·AI”就构建了“公益机构=需求发现者、程序员=技术转化者、受助者=价值反馈者、企业=生态支撑者”的多方联动模式和相互支撑结构。当在皮村做志愿者的程序员把经验分享到公司内部社区,当受助的流动儿童掌握AI知识后会主动教给身边伙伴,当公益机构将“Hello AI”的课程模式推广到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技术公益价值的辐射面必然会越扩越大。
随之而来的是,技术走出程序员的个人工作台,变成服务社会的公共资源。
到头来,那些程序员的技术公益实践,让技术利好惠泽到了更多人。如果说帮人说出其想说的话是“嘴替”,那他们就是在让AI变成很多人的“心替”——那些城市流动儿童、乡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学会了用AI表达心声,也在“AI不是无情物”中感受到了暖意。
05
AI可以从带来阻隔的高墙,变成连接心灵的桥梁,从远在天边的星辰,变成近在眼前的关心,从冰冷的代码,变成神奇的魔法……这,就是这群程序员呈现出的AI向善的样子。
回到开头,“1024”是属于程序员的节日,也是思考“技术何为”的契机。而“技术何为”的延长线上,就立着另一个问题:“程序员能为这世界带来什么?”
现在看,金才、宣玮、向南们就在用行动为此作答。他们将答案藏在了教孩子用AI写诗的程序里,也写在了帮老人开发陪伴数字人的代码中。
当程序员们用技术公益将AI和爱串在了一起,我们能看到,1024已从代表二进制世界的特殊数字,变成在向新和向善两个维度铺开的无限伸展空间:那些程序员们,在用0与1的组合搭建起连接善意的桥梁,在用跳动的字节编织出技术普惠的网络。
而这道桥上、这张网中,都标着清晰的人文刻度:程序员的“程序”未必冰冷,最高级的程序内核永远是——以人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