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研讨会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2 17:36:12 浏览量:2
2025年10月20日,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柳叶刀》(The Lancet)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209报告厅成功举办。会议采取线下参会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围绕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儿童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治及面向未来的政策与实践路径等核心议题,分享最新研究与实践经验,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
1 出席领导
乔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秦昌威秘书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张淞云处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教育处
彭彧华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八处
唐熠达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
周曼丽副部长: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詹思延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2 特邀国际嘉宾
Sabine Kleinert:《柳叶刀》副主编
夏泽翰(Shahbaz khan):UNESCO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
Susan Sawyer: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青少年健康中心主任
Sarah Baird:乔治华盛顿大学全球健康系副主任
Beverley Anne Yamamoto:UNESCO全球健康教育教席、大阪大学北美学术倡议中心主任
Ninshu Ma:大阪大学东亚学术倡议中心主任
Rie Ogasawara:大阪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副主任
TOMOKAWA Sachi:信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Helena Wang:《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
3 国内专家
胡志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校长),闻德亮教授(锦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洪平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陶芳标教授(安徽医科大学,人口健康与优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席波教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靖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宋然然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周慧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潘臣炜教授(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亚军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振谧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龚雯洁教授(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佳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雄飞研究员(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梁小华研究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刘文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云婷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刘秀颖所长(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所)以及来自全国儿童青少年健康领域的100余名专家学者。
4 北京大学团队专家
宋逸研究员(北大儿少所所长),马迎华教授(北大儿少所,UNESCO全球健康教育教席),马军教授(北大儿少所),王海俊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董彦会研究员,李晶研究员,邹志勇研究员,魏佳研究员以及北大师生。
开幕致辞与报告发布
开幕环节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唐熠达教授主持。
首先由乔杰院士发表视频致辞,她先对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青少年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柳叶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她指出,中国6~19岁人口达2.316亿,是全球儿童青少年第二大国,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国家未来,也具有全球意义。过去30余年,中国在政策保障与科技支撑下,儿童青少年健康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然而,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变化带来新挑战,亟需重新审视青少年健康需求。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秦昌威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政府将儿童青少年健康作为教育强国核心,通过系列政策构建全面健康教育体系。目前,全国中小学生每日体育活动达两小时,农村营养计划覆盖4.2亿人次,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长超2厘米,心理干预与卫生设施全覆盖,学生体质显著提升。面对气候变化、地区冲突及全球近四分之一小学缺乏基本卫生设施等挑战,中方愿以本次研讨会及《柳叶刀》青少年健康重大报告为契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健康教育变革,加速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球儿童健康贡献中国力量。
《柳叶刀》副主编Sabine Kleinert在致辞中表示:第二版《柳叶刀》青少年健康重大报告在中国发布,意在集结全球智识与青年之声,直面疫情后心理创伤、气候焦虑、数字风险等叠加危机,提速兑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委员会以循证为锚、跨学科协作,提炼原创数据,输出可落地政策清单,敦促各国即刻行动。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青少年群体,其深度参与不仅有望撬动本土政策飞跃,更将为世界输送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板。当青少年被写进政策核心、证据转化为公共行动,我们便是向这一代人注资,为未来兑换健康、公平与持久的繁荣。
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在视频致辞中指出,教育与健康深度融合是撬动SDG 3(可持续发展目标3:良好健康与福祉)与SDG 4(优质教育)的“双向杠杆”,UNESCO正以“健康促进学校”为支点,把校园升级为集知识传授、医疗服务和心理支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并携手中国政府和北大将性教育、防暴与心理健康写入政策。他盛赞《健康中国2030》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为区域提供“中国样板”,呼吁与会者把今日循证成果转化为可即刻落地的干预项目,让“以教育促健康、以健康促发展”的良性循环覆盖每一位儿童青少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院长代表学院对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她强调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一生健康行为的关键窗口,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与民族希望。北大儿少所作为国内该领域的核心科研与教学基地,长期发挥跨学科平台优势,协同国内外机构、校友及各界力量,持续为国家和全球儿童健康政策提供科学支持。本次研讨会围绕全球视野下的身心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常见病防控及未来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她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合作,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事业不断进步,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开幕致辞后,在李晶研究员的主持下,12位国内外专家携手按下金色手印,共同点亮第二版《柳叶刀》青少年健康重大报告的发布瞬间。
主题报告(上半场)
上半场主题报告环节由Sabine Kleinert教授和宋逸教授主持。
Susan Sawyer教授首先进行了题为“The first com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glob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第一版《柳叶刀》青少年健康重大报告与发展)的重要报告。她指出青少年是未来健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从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变,突出了青少年在实现2030议程中的重要性。她强调青少年期是大脑和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应通过投资健康、教育、营养、心理健康等领域,实现“三重红利”:改善当下青少年健康、提升未来成人健康、惠及下一代。同时,她回顾了全球快速变化(如科技、气候变化、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呼吁通过法律、政策和全球合作,赋权青少年,推动《柳叶刀》青少年健康重大报告“行动号召”。
Sarah Baird教授深入讲解了“Key points and the story behind the second commission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global adolescents”(第二版《柳叶刀》青少年健康重大报告的要义以及背后的故事),她提醒:按现有趋势,2030年肥胖、抑郁、暴力与自残将使全球青少年损失4200万健康生命年,然而10-19岁人群仅获得2%全球卫生发展援助和3%国内卫生支出。报告提出三大行动:设立“后SDG”青少年专属目标,赋予青年政策投票与预算权;构建“学校-社区-临床”连续体,把心理、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纳入医保,并规定50%相关资金用于预防;监管含糖饮料、夜光屏幕和碳排放,社交平台默认关闭16岁以下精准广告,对高盐高油食品征收“青少年健康税”,收入全部投入校园心理支持与运动设施。报告测算,未来五年每向青少年投入1美元,将在健康、就业与气候适应力上带来4-10美元回报,“此刻不行动,整代人将共同承担代价”。
Beverley Anne Yamamoto教授在题为“Why is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ssential tool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on and what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 effective program delivery?”(为什么全面性教育是促进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工具?哪些因素对有效实施该教育项目至关重要?)的报告中指出,全面性教育(CSE)是促进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的关键工具,其通过科学、适龄、基于人权与性别平等的课程,显著提升青少年的知识、态度与自我保护行为,有效减少早孕、性传播感染和性别暴力,并支持心理健康。然而,CSE在实施中面临定义模糊、文化争议、教师准备不足、政策阻力与资源不均等挑战。有效的CSE需具备训练有素的教师、连贯课程、制度支持、社区参与和包容监测。中国已出台国家层面政策并启动试点,具备强大基础设施与数字平台,有望在全球推动整合健康与性教育的典范。
马迎华教授针对“PKU's practices in global health and education: multidimensional initiatives and system building from Africa to China”(北大教席在全球健康与教育领域的多维实践与系统建设)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她展示了北大UNESCO教席以“健康是教育核心”为使命,通过开发手册、培训师资、联动社区,在非洲三国赋能女童、在中国建设健康促进学校并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形成全球协作—本土实施—公众倡导—系统整合的可持续生态,为全球融合健康与教育贡献中国方案。
上午的议程在马军教授的主持总结中圆满收官。
主题报告(下半场)
下午8位来自国内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及政策制定者,围绕全球视野下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健康行为养成、传染病与常见病防治及未来发展策略等核心议题,研讨分享最新研究与实践经验,以期优化相关政策,更好回应我国儿童青少年动态健康需求。
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约有30万名试管婴儿诞生,但他们面临早产、出生缺陷和发育迟缓等更高风险。南京医科大学通过跟踪4万个家庭,寻找原因,帮助试管宝宝更健康地成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斐教授在汇报中介绍,借助AI眼动仪等客观工具,可把孤独症筛查提前到1岁左右,准确率超九成。团队还找到中国人群特有的高危基因,为早预警、早干预打下基础。
锦州医科大学闻德亮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儿童肥胖防控不能只看“吃多动少”,基础代谢率(BMR)这一“耗能大户”下降才是幕后推手,其团队正为7-18岁中国孩子建立首套BMR百分位曲线,让体重管理更精准。
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教授用30万中国儿童数据证实,女孩初潮、男孩变声都在悄悄提前,夜光、BMI和情绪压力是幕后推手,他的团队已绘出青春期发育图谱,正用光控、运动、饮食等“减速”干预,帮孩子把青春的节奏调慢一点。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席波教授牵头5国5万名孩子数据,首次把儿童血压、腰围等“300多条线”的国际标准浓缩成6-11岁120/80、12-17岁130/85几组易记数字,让校园和诊所更简单筛出高血压与腹型肥胖,团队还同时把代谢综合征的“拼图”配成全球统一简化版,帮孩子从小锁定心血管风险。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魏佳教授在报告中提醒大家:在全球化与气候变化的推波助澜下,传染病和耐药菌正沿着贸易、旅行链快速“搭便车”,儿童受害最深,她计划用大数据绘制病原体跨境传播图,为中国口岸和供应链量身定制监测网,守护孩子的健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周慧芳教授团队把AI、机器人和基因疗法请进儿童眼科:一部手机能筛查斜视弱视,一只机械手能精准注射基因药,让罕见病孩子也有光,更妙的是,他们发现“眼睛是大脑的窗口”,正用眼动和表情数据给抑郁、多动等心理问题“打预防针”,守护孩子一生的心与光。
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臣炜教授团队发现,空间频率低、色温偏暖、户外光不足等“光环境细节”才是儿童近视背后易被忽略的推手,他们正把“空间频率传感器+AI算法”装进台灯和教室,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的被动受益中,拥有更清晰的未来。
下半场的主题报告环节先后由李晶研究员/蔡杰主编以及宋然然教授/刘靖教授联合主持。
圆桌论坛环节由Helena Wang主编和董彦会教授共同主持,讨论主题为“如何为儿童青少年健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Sabine Kleinert教授、Susan Sawyer教授、Sarah Baird教授、Beverley Anne Yamamoto教授、马迎华教授、邹志勇教授、陈亚军教授、刘振谧教授等多位国内外专家聚焦“让行动精准对接需求”,共商赋能下一代健康的创新路径,思想碰撞火花四溅,为孩子们的明天描绘出更温暖、更科学的蓝图。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持续深化跨学科合作与政策协同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思路。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携手守护每一位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