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553亿元!19年连涨!

发布时间:2025-10-22 17:03:31  浏览量:1

5年来发放低保、特困资金553亿元,切实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底线,城乡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实现19年连涨;为1.43万名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日间照料和机构托养等服务......

为介绍“十四五”江西民政事业发展情况,今天,“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在南昌召开。具体如下:

发布会现场图

“十四五”期间,全省民政系统聚焦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兜底线、优服务、惠民生,较好完成了“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任务。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料托养、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等政策上升为国家政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孤弃儿童区域性养育、流浪乞讨人员区域性站内照料等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在推动实现老区人民共同富裕中交出了高质量“民政答卷”。

这五年,是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提质升级的五年。我省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发挥老龄工作部门综合协调职能,不断优化老龄工作体系,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深入开展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在城市,综合性养老机构实现街道层面全覆盖,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435个;在农村,整合资源建成区域性中心敬老院422家,利用腾退的农村小学等闲置资源建成运营“一老一小幸福院”949个。为了让老年人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大力开展“赣鄱红・银龄行动”,全省2516个老年志愿服务组织、22.8万余名老年志愿者坚持服务基层一线、绽放银龄风采。充分用好江西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培育康养产业,打造了6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55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不断拓展康养产业新业态。

这五年,是社会救助保障扩围增效的五年。我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用好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政策,5年来发放低保、特困资金553亿元,切实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底线。城市和农村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实现19年连涨,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39%、62.8%、39.3%、61.8%,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比例从“十三五”末的66.67%增长到78.06%,并实现城乡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统一。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核对功能经本人授权可覆盖全省人口,常态化将400余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持续抓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5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万余人次,及时有效地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这五年,是社会福利水平持续提升的五年。我省围绕改善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生活状况,持续提升保障水平、强化服务供给、改善服务质量。儿童福利方面,首创困境儿童照料护理补贴制度,建立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生活费、护理费两项叠加最高达每人每月3440元;在全国率先探索孤弃儿童区域性机构养育改革,所有机构养育孤弃儿童实现在设区市福利院精细养育;实施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三年行动,精准摸排15.4万留守儿童、25.3万流动儿童基本信息,协同有关部门分类落实关爱帮扶。残疾人保障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1.43万名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日间照料和机构托养等服务;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将50.13万重度残疾人和48.78万困难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完善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加快推进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建成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139个,服务精神障碍患者8900余人。

这五年,是社会事务服务改革创新的五年。我省聚焦群众所需所盼,突出求创新、提质量、促规范,全力提升民政专项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打造1个国家级、12个省级婚俗改革试点地区,发挥2.1万个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大力培育弘扬文明婚俗新风,婚事新办风尚在全社会逐渐深入人心。不断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全省累计办理跨区域婚姻登记8万余对,让新人不用再为爱“奔波”。全省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结婚颁证厅实现全覆盖,打造16个“公园式”婚姻登记机关,并设置89个户外颁证基地,“甜蜜事业”更有幸福感、仪式感。在全省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新增地名9235个,采集上图乡村地名信息和兴趣点3.4万余条,有效服务群众出行、乡村旅游、快递进村。

这五年,是社会治理效能显著增强的五年。我省坚持站位全局、服务大局,引导专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促发展,推动社会组织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作用不断发挥。“十四五”期间,全省2.6万个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投入资金13.8亿元,发布就业岗位8.68万个,引导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减免、规范收费及争取帮扶政策等举措减轻企业负担8亿余元,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全面开展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和慈善信托备案等工作,开展两届“赣鄱慈善奖”评选表彰,广泛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等活动,人人参与慈善氛围日益浓厚。“十四五”期间,全省407家慈善组织募集款物超70亿元,服务群众超1500万人次,为助力共同富裕贡献了慈善力量。

这五年,是民政自身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我省持续深化民政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十四五”期间,推动制定和修订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地名管理、公墓管理、志愿服务等5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省级地方标准从“十三五”末的3个增长到60个。加大民政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7000余人次,常态化举办养老服务、殡葬服务、婚姻登记等职业技能竞赛,全省养老院院长轮训实现全覆盖。民政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果,上线“数字民政”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和赣服通“民政专区”,45项民政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社会救助、结婚落户、个人身后、高龄津贴等4个“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持续加强民政基层基础保障,建成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1508个。

——现场问答集锦——

请问江西省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是老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我省积极承担省老龄办工作职责,协同省老龄委相关成员单位研究制订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等政策文件,督促指导各级民政部门完成老龄职能划转机构改革任务,多方面发挥省老龄办统筹协调作用,让老龄工作有章可循、布局清晰。

二是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健全。全省现有养老机构1619家、床位数17.4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2.8%,较“十三五”末提高15.8个百分点。在城市,建成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172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435个,9个设区市列入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78万张,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7.83万余户。在农村,县级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机构实现全覆盖,建成区域性中心敬老院422家,建成运营“一老一小幸福院”949个,全省所有乡镇敬老院实行人财物由县级民政部门直管。

三是老年福利保障更加完善。出台全省适用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并将服务项目扩展至28个,推进高龄津贴“一网通办”“免申即享”,为100余万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为近400万老年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养老服务补贴对象从10万人增加到50万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四是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近两年支持 3.6万户老年人家庭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带动消费1.1亿余元。推动落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35个市场主体获得普惠养老贷款22.12亿元,社会力量运营养老床位达52.1%。大力发展康复辅具产业,孵化并打造了“赣明康”“康为贵”“民宝康”等一批本土知名品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培育生态康养产业,打造6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55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开通2对“赣闽风华”号银发主题旅游专列,不断拓展康养产业新业态。

五是养老安全防线更加稳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解决养老机构消防审验历史遗留问题。在全国率先出台养老机构预付费管理政策,保障养老服务规范高效发展。加强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全省近80%的公办养老机构获评等级。建设、推广全省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综合平台,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江西省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方面较之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发放低保、特困救助资金553亿元,累计实施临时救助75万人次、发放资金11亿元,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一是聚焦“兜准底”,持续健全救助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落实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涵盖8项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的“8+1”社会救助政策体系。省级层面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层面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有效统筹部门救助资源,凝聚救助工作合力。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申请家庭固定资产、金融资产等46大类信息联网精准查询。

二是聚焦“兜住底”,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过渡期内政策总体稳定,73.66万脱贫人口、17.78万防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将400余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机制,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将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标准连续19年纳入省民生实事,2025年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分别达到980元/月、765元/月、1275元/月、995元/月,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39%、62.8%、39.3%、61.8%。

三是聚焦“兜好底”,不断提升救助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经办服务流程。依托“赣服通”APP,建立救助申办移动端服务模式,实现困难群众申请救助足不出户,“掌上办、指尖办”。“十四五”期间累计提供移动端社会救助申请服务34.6万人次。全面开通省、市、县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有效保障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持续丰富社会救助服务供给,进一步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

“十四五”时期,我省社会组织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确保社会组织正确方向。落实党建协同责任,将党建工作融入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全过程,推动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与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推进将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组织章程“两纳入”,创新实施“新建必建”“年检促建”“以评强建”,省本级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率达到88.15%。

二是强化制度监管,确保社会组织行稳致远。围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申请材料、表格表单、办事流程等,打通高效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社会组织办事更快、更便捷。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出台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异地商会登记管理等政策文件,制定科技社团管理、社会组织理事会建设等制度办法。建立社会组织登记联合审核机制,有序规范登管分离,提升登记服务水平。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推动无效低效社会组织“出清”。

三是强化作用发挥,确保社会组织服务大局。持续开展“百社解千难”系列活动,动员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稳岗就业、基层治理,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和个性化需求。“十四五”期间,全省发动78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投入款物13.8亿多元,受益人数超过510万人(次)。实施“筑梦青春”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行动,推动社会组织发布就业岗位8.68万个,开展就业服务活动7700多场次,招聘高校毕业生3.52万人。指导全省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减免、降低、规范收费及争取帮扶政策等举措减轻企业负担8.03亿元,引进投资项目2254个、3886.64亿元。

社会事务工作点多面广,既涉及婚姻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也涉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民生保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社会事务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方面,我们精心培育发展甜蜜事业。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推动婚姻登记窗口全部配置智能登记设备。建立89个室外颁证基地,推动16个婚姻登记机关进公园、进景区。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累计办理跨区域婚姻登记8万余对。赣服通上线高效办成“结婚落户一件事”,实现内地居民结婚登记、户口婚姻状况项目变更、夫妻投靠落户等相关业务“一窗申请、信息共享、部门联办”,不断提升婚姻登记便利化服务水平。加强结婚颁证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县级婚姻登记机关设置结婚颁证厅、婚姻家庭辅导室全覆盖。五年来,累计提供颁证服务42万人次、各类辅导服务39万余人次。

另一方面,我们织牢残疾人保障网。建立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标准均达到每人每月110元,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83.3%、57.1%。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为特困、流浪乞讨、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救治、救助、照料、康复等服务。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建成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139个,服务精神障碍患者8900余人。健全完善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料帮扶机制,分类提供居家照护、日间照料和机构托养服务。

近年来,我省在地名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问我省是如何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地名文化保护路径的?

一是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注重从文学著作、历史事件与典故等资料收集整理老地名、历史地名,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建立地名命名、更名采词库,向社会推出《江西政区地名的古往今来》《赣南地名大观》《城南旧事》等地名文化成果,先后拍摄红色地名、诗意地名等视频200余部,编制出版各类地名图书130余册。

二是规范发展地名文化。新修订出台的《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首次将地名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制定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规范地方标准,完善我省地名文化保护规范体系。开展地名文化保护三年行动,评选鉴定古城、古县、古镇、古村和红色地名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669个。今年正在开展第三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评选鉴定工作,更好承载文脉、铭记历史、守护乡愁。

三是有效提升地名效能。开展历史地名“复活”行动,对城乡建设过程中已经消失的历史地名和即将消失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老地名,优先恢复使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和采集上图力度,全省新增地名9235个,采集上图乡村地名和兴趣点3.4余万条,不断织密乡村地名服务网。开展地名赋能行动,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地名+产业”“地名+旅游”“地名+邮政”,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广泛开展地名宣传。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624场次。“景德镇地名小讲师”“上饶地名大会”等主题活动,观看人数超千万。“老易说温汤”“瓷都地宝”等地名文化视频号,用乡音乡情乡味讲好地名故事,提升地名文化感召力、凝聚力。

困境儿童作为未成年人中特殊的群体,需要更多关爱和保护,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在困境儿童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一是保障政策日益完善。我们根据不同儿童需求特点分层分类实施保障,从孤弃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留守儿童扩展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动儿童,从基本生活保障拓展到康复、医疗、教育、心理关爱等综合保障,构筑起一道坚固的护童制度防线。2025年机构养育孤儿、城乡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标准、残疾孤儿照料护理补贴标准分别达到1940元/月、1450元/月、1450元/月、1500元/月,较“十三五”末提高43.7%、52.6%、52.6%、25%,“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保障资金14.66亿元,牢牢兜好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底线。研制年满18周岁继续就读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续发及助学政策,累计发放生活保障和助学补贴9700余人次。

二是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全力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提质转型,集中资源打造11个设区市儿童福利机构,全部纳入残联定点康复机构、全部设立特教班、全部与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机构抚养孤弃儿童全部集中到设区市机构精细化养育。推行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启动“天使之家·为爱续航”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托养服务试点工作,为200余个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打造112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承担困境儿童临时兜底监护职责。加强阵地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打造“一老一小幸福院”“儿童之家”“童心港湾”等儿童关爱服务场所,覆盖1万余个村居(社区)。

三是关爱服务深化拓展。持续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精准摸排15.4万农村留守儿童,对1.1万名监护缺失、心理和行为偏差的重点留守儿童建档立卡,协同落实关爱帮扶。开展重点儿童情感关怀和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关爱档案4万余份,关爱服务儿童20万人次。启动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及统计工作,摸排出25.3万流动儿童基本信息。发布实施23项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基础清单,开展流动儿童动态监测和“天使驿站·温暖同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试点工作,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募集款物超70亿元,服务各类群众超1500万人次,慈善事业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一是慈善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颁布施行关于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系列文件,慈善信息公开、慈善组织资金管理、公开募捐备案管理等配套政策逐步完善,构建了具有江西特色的慈善法规政策体系。

二是慈善力量显著增长。“十四五”期间,全省慈善组织数量翻了两番,增长至407家,涵盖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多种形态,成为构筑江西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慈善信托蓬勃发展,全省累计备案慈善信托50单,规模达2.45亿元,日益成为社会资源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渠道。社区慈善作为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模式,得到积极探索与全面推广,全省试点建立社区慈善基金42个,募集资金150余万元,助力解决群众身边“小急难”问题。

三是慈善服务更加精准。通过系统化、品牌化的项目运作,将慈善筹集款物全部用于助老、扶幼、助学、助医、助困等重点领域。比如,我们在全省28个县(市、区)建立“童伴之家”373所,服务农村留守儿童63万人次;“慈善情暖万家”项目走访养老机构368家,慰问困难群众1493人;“慈善药品援助”项目向我省困难家庭肿瘤患者发放援助药品10.8万人次,等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是慈善氛围日益浓厚。“赣鄱慈善奖”作为省政府在慈善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覆盖扶老助残、救孤恤幼、灾害救助、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通过规范评选和广泛宣传,有效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推动崇德向善成为社会潮流。互联网日益成为公众参与公益慈善的重要空间,“人人慈善”“随手慈善”成为趋势,互联网慈善超市、公益直播等新兴帮扶形式不断涌现,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