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视听语言描绘新时代生动画卷
发布时间:2025-10-18 18:01:00 浏览量:2
1905电影网专稿 近年来,从,到今年的《哪吒2》《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再到刚刚过去的国庆档的《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震耳欲聋》等影片的不断涌现,无不印证了中国电影主旋律、商业类型和艺术探索有机平衡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我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历史进程当中,作为大文化范畴的中国电影,也正在深入挖掘我国社会更加广泛的消费发展潜力,开始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介杠杆效能。
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不仅是对老一辈电影人的深情寄语,更为中国电影指明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协调推动影视领域工作综合协调发展。
信中“崇德尚艺”“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创作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的殷切嘱托,为中国电影在银幕上书写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貌、传递人民心声清晰规划了新时代的历史航程。
一、坚守崇德尚艺:以精神灯塔引领发展方向
田华等8位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核心在于他们将“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融入创作生命。
从影数十年来,田华塑造的“党的女儿”李玉梅、“白毛女”等形象,不仅是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更是精神信仰的传递——这些角色身上的忠诚、坚毅与牺牲精神,正是老一辈艺术家自身品格的投射。
在新时代,老一辈艺术家的“崇德尚艺”精神正在当代电影人中延续。例如,《长津湖》剧组在零下30℃的冰雪中复刻抗美援朝的战场场景,吴京等演员与参演战士同吃同住,以“亲历式”体验致敬先烈。
这些鲜活实践印证了2023年修订的《电影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中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要求——艺术创作只有扎根于对“真”的坚守、对“善”的传递,作品才会拥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而对于新一代青年演员而言,更要明确“崇德尚艺”是艺术生命的根基,唯有将个人发展与行业声誉、时代进程自觉统一,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青年演员以“守德”为前提、以“精艺”为追求,既守住了职业底线,也让“传承”有了具象载体。
新一代电影人正以新的表达延续着这一精神脉络。文牧野在《我不是药神》中,以现实主义笔触直击“天价药”议题,用“小人物”的悲欢引发全民对公平与良知的思考。新一代电影人以当代视听语言的新实践,使“崇德尚艺”在新时代有了更为丰富的表达形态。
这并不是偶然。正是党和国家通过明确价值坐标、完善配套政策促成不同题材、类型电影的综合协同发展,最终助力青年演员在传承老一辈“崇德尚艺”精神的同时,以当代视听语言,延续精神血脉、不断继往开来。
当下,“崇德尚艺”精神正带动中国电影形成“以艺弘德、以文育人”的良好生态,为电影事业发展筑牢精神根基。
二、扎根生活沃土:以现实养分滋养创作生命
“扎根生活沃土”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影视创作的悉心指引,也是中国电影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源泉。从《定军山》的记录京剧艺术到《孤注一掷》的回应现实关切,中国电影120年的历程,正是一部“从生活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创作史。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无字剧本”,这一真理在不同时代的经典佳作中反复得到印证。王兴东为创作《藏在国歌里的名字》,深入沈阳、重庆等地采访,从抗日将领黄显声的真实经历中萃取故事内核。
《山海情》的火爆“出圈”,同样源于对宁夏西海固人民奋斗史的真实再现——从戈壁滩上的“吊庄移民”到大棚里的菌草种植,每一个细节都带着现实生活的温度,最终让“中国脱贫攻坚的壮举”在世界范围以当代视听语言的方式生动传播。
扎根生活并非简单复刻现实,而是要从真实生活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例如,2024年热映的《第二十条》,以喜剧形式探讨正当防卫议题,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让观众在笑声中理解法律精神。
《我们一起摇太阳》则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白血病患者的生命韧性,在病痛叙事中注入向阳而生的积极力量。这些扎根生活的创作,既能“反映人民心声”,又能“引领时代思考”,实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升华。
当前,新一代电影人正以自身的方式践行“扎根生活”的理念。例如,导演张忠在《阿克达拉》中聚焦援疆故事,从新时代边疆建设的实践中汲取灵感。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原则始终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的时代召唤。
三、创作精品佳作:以影像力量建设文化强国
“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电影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也是中国电影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近年来,从“走出国门”的《流浪地球》系列到“引发共鸣”的《哪吒》系列,矩阵式的精品佳作正在立体展现中国精神、全面传播中国文化。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代影视精品佳作的诞生离不开技术团队的“精耕细作”与“长期主义”精神,这正是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精益求精艺术信仰的当代体现。
《流浪地球》系列的特效团队为呈现“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等硬核科幻场景,耗时数年打磨物理引擎、研发数字建模技术,仅一个月球爆炸镜头就经历上百次渲染测试,最终实现中国科幻特效的突破。
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动画团队则坚持“中式美学”创新,在传统神话形象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仅相关角色的发型设计就迭代数十版。
《长安三万里》的创作团队为还原盛唐气象,查阅史料、走访西安等地古迹,将“诗在,长安就在”的精神内核融入当代视听语言,使千年唐诗以当代影像语言的方式鲜活地呈现在大银幕,这样的长篇完成度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极为少见。
新一代电影人拒绝“快餐式”创作,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打磨作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既坚守文化根脉,又深入消化当代视听语言,使传统焕发新生。
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25.02亿元,国产片占比78.68%,银幕总数突破9万块,这些数据背后是《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是《流浪地球2》《哪吒2》等作品在国际市场的不断突破。这些精品佳作构成的“中国故事”的影像图谱,使文化自信在当代影像实践中得到更为生动地诠释。
四、以“回信精神”为指引,书写新时代电影新篇章
站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这样的重要历史节点,从田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初心坚守”到新一代电影人的“使命担当”,中国电影将在“崇德尚艺”“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创作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中国电影历史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期许。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电影人必将以当代视听语言,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描绘更加丰富多彩的影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