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收藏!秋冬季儿童呼吸道疾病用药指南来了
发布时间:2025-10-16 19:31:43 浏览量:2
每年秋冬季节,儿童呼吸道感染进入高发期,医院门诊中发热、咳嗽的孩子明显增多。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在遭遇流感等常见病毒感染时,更容易出现相关症状。而家长在照护过程中,常会因内心焦虑或获取的健康信息存在偏差,采取不当的护理与用药措施。其中,退热药重复使用、复方制剂叠加服用、抗病毒药物滥用等问题较为普遍。这些行为不仅可能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区分“对症”与“对因”
用药前,大家要区分“对症”与“对因”。当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尽快用药缓解孩子的不适。但科学用药的第一步,是明确所用药物的作用性质,也就是要判断它是缓解症状(对症),还是针对病因的(对因)。
例如,对乙酰氨基酚用于退热属于对症处理;奥司他韦用于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则属于对因治疗。两者机制不同,适用条件也各不相同。混淆使用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药物暴露,或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
正确做法是:先观察症状特点和病程变化,结合医生评估,判断是否需要用药以及应选择哪一类药物。尤其在未明确诊断前,不应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最有效的治疗是预防
应对儿童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方式是预防。每年9月至11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窗口期。6月龄以上儿童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若家庭成员同步接种,还能形成“家庭免疫圈”,进一步减少传染源。
除了疫苗接种,日常防护同样关键。家长要督促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外出归来、接触公共设施后;在人群密集或封闭的环境中,需规范佩戴口罩;当幼儿园或学校出现呼吸道疾病聚集性病例时,要及时落实隔离与通风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营养与作息是孩子免疫力的基础,长期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睡眠不足等都会削弱免疫功能。因此,家长应让孩子多摄入优质蛋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必要时适当补充维生素D,同时坚持户外活动,从多方面提升孩子的身体抵抗力。
做冷静而有准备的照护者
孩子生病时,父母难免紧张,但过度担忧容易影响判断,陷入“不用药怕耽误病情,用药又怕有副作用”的两难境地。实际上,大多数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通过适当的支持护理就能顺利康复。家长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如准备好家庭小药箱,存放常用药品并定期检查有效期;记录孩子的过敏史、既往重大疾病史及用药反应;主动学习基本护理知识,明确何时需要带孩子就医。
就诊时,建议携带孩子正在使用的药品包装,方便医生快速评估用药情况。面对网络上的健康信息,要注意甄别来源,优先参考权威医疗机构发布的科普内容,避免被片面或错误信息误导。
面对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的挑战,我们不需要“万能药”,只需具备科学的认知和稳定的行动力。家长每一次谨慎的选择,都是对孩子健康的温柔守护。请记住,最有力的防御从来不是惊慌中的匆忙用药,而是平静下的准确判断——这既是父爱母爱的体现,也是医学知识赋予我们的最大底气。
拒绝这些“帮倒忙”的措施
1.警惕复方感冒药带来的成分叠加风险
市面上一些儿童感冒药宣称能“全面缓解”多种症状,如退烧、止咳、通鼻等。这类复方制剂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中解热镇痛成分多为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问题在于,若孩子已单独服用退热药,再加用含相同成分的复方药,就可能导致总剂量超标,进而使肝脏代谢负担加重,严重时可引发肝损伤。美国毒物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近9万例儿童药物误服事件与复方感冒药相关,其中包括数例死亡案例。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1年发布通知,要求修订14种儿童复方感冒药的说明书,并明确提示“避免合并使用含相同或相似成分的药品”,以此规范用药、保障儿童健康。
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建议优先尝试非药物干预——用生理盐水喷鼻缓解鼻塞,1岁以上幼儿可在睡前少量服用蜂蜜以减轻夜间咳嗽。确需用药时,选择单一成分药物,并仔细核对所有正在使用的药品成分表,防止重复给药。
2.抗病毒药不是退热药,把握流感治疗的时间窗
孩子接触过流感患者后,是否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这一问题需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接触场所、接触持续时间、孩子的基础健康状况、流感疫苗接种情况以及疫苗接种时间。
对于未接种流感疫苗,或已接种但接种时间不足两周的孩子,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建议在接触流感患者后48小时内启动预防用药(该建议证据质量较低,属于有条件推荐):①已有家庭成员确诊流感,且孩子与该家庭成员发生过密切接触;②孩子本人存在重症高风险基础疾病,或与孩子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存在重症高风险基础疾病。
此外,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或是在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流感暴露的儿童,无论其流感疫苗接种状态如何,均建议在接触流感患者后48小时内启动预防用药。
对于已确诊流感的患儿,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根据发病时间及病情情况综合判断:若患儿发病时间在48小时内,无论是否存在并发症或重症风险,均建议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若患儿病程超过48小时,则需分情况处理:①对于无并发症、非重症高危且无需住院者,不再常规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②对于已住院治疗、出现并发症、病情持续进展,或本身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的患儿,即使发病已超过48小时,仍建议继续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其中,重症高风险儿童主要包括以下群体:年龄在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早产儿;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发育迟缓、神经肌肉病)、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病、肿瘤、糖尿病、镰状细胞病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肥胖问题的儿童;以及正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这类群体感染流感后,发展为重症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3.使用退热药时,精准剂量比选择种类更重要
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的自然防御反应,退热的主要目的不是将体温降至正常,而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帮助其更好地休息,从而促进身体恢复。
目前,临床上被广泛认可能用于儿童退热的药物仅有两种,分别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其中,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个月以上的婴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使用这两种药物时,均应根据孩子的体重精确计算剂量,不可交替或联合使用,以免增加孩子的肝肾负担或给药混乱。
在用药频率上,退热药两次服用的间隔时间不少于4~6小时,24小时内用药次数不超过4次。临床中,家长常出现一些用药错误,如凭经验估算药量、误将药物的体积单位(毫升)当作质量单位(毫克)换算、将成人剂型分割后给孩子服用等。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给药剂量偏差,影响治疗效果或带来安全风险。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物理降温方式需科学选择。酒精擦浴和冰水灌肠两种方式已被明确淘汰,温水擦浴仅可在药物退热效果不佳时,作为辅助降温手段使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让孩子穿着宽松衣物,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水,避免采用“捂汗”的方式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