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成流量工具?揭秘儿童擦边灰产链:谁在盯上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5-10-16 18:03:54  浏览量:2

这几年,互联网环境复杂,很多家长都警惕孩子“网络沉迷”。

但你可能没想到,真正可怕的陷阱,竟然就在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儿童软色情灰产链,正悄悄伸向无数孩子。

背后既有家长的“配合”,也有平台的失守,更有机构和灰色产业链的推波助澜。

你能想象吗?在一些电商平台、内容社区甚至社交软件上,搜索儿童内衣、儿童模特,居然能看到未成年孩子穿着暴露、搔首弄姿的照片。

更离谱的是,一些家长自己拍摄、上传,甚至怼网友“穿衣自由”,全然不顾孩子隐私和身心安全。

此前,小某书等平台多次被网友曝光儿童摆拍内容,评论区一片谴责,但平台处理往往滞后,有的账号甚至长时间未被封禁。

更有家长亲自下场,用孩子做流量工具,甚至把孩子的私密影像当成“商品”向外出售。

除了家长无知或逐利,还有更隐蔽的灰色产业链。

很多打着“少儿模特大赛”“童星孵化”等旗号的机构,实则以炒作、摆拍、引流为目的,把孩子包装成“流量密码”。

今年6月,中山某漫展就爆出未成年女孩穿着紧身服饰、配渔网袜、摆成人化动作的事件。更让人愤怒的是,现场还有父母和摄影师“协作”,甚至明目张胆引流、加二维码。

曝光后,涉事女童被要求换上正常衣服,可家长和机构依然让孩子继续跳着极为成人化的舞蹈。这样的事件,近年来在各地并不罕见。

这些问题之所以屡见不鲜,和部分平台监管缺位、审核滞后密切相关。一些平台打着“内容自由”旗号,审核流于形式,甚至有意纵容边缘内容来吸引流量。

不少“软色情”内容在用户举报后依然顽固存在,甚至形成专门的信息壁垒,让普通网友难以发现、讨论。

有的APP表面“正常”,但获取邀请码、进入隐藏区后,就能看到大量违法内容。

比如曾被曝光的“某富二代”软件,明面上是普通社交平台,内部却暗藏儿童色情资源,服务器设在境外,会员高达数百万人。

更让人心痛的是,灰产链还盯上了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近年来,未成年人自愿或被诱骗拍摄不雅照片、视频的现象屡有发生,背后往往是金钱诱惑和网络诈骗。

早年“裸贷”事件中,部分未成年人因虚荣心和经济压力,主动或被胁迫拍摄不雅视频,最后陷入敲诈勒索、身心受创的泥潭。

宁波法院曾审理一起17岁少年“裸贷”被胁迫案,短短3000元贷款,最后滚成3万元的“债务”,受害人被威胁、甚至遭遇性侵,心理创伤难以愈合。

不仅女童受害,灰产圈子对男孩同样下手。2017年“包头911案”,犯罪分子通过微信红包、话费诱骗男中学生拍摄不雅视频,再转手出售牟利。

河南吴某生案更是以“拍教育片”“模特招募”为幌子,诱骗上百名未成年人拍摄不雅视频,非法获利50多万元。

很多家长一开始只是“晒娃”“顺手拍照”,但在流量和金钱的刺激下,逐渐失去分寸。

部分家长甚至主动配合灰产机构、网红公司,为了孩子“红”或“挣钱”,不惜让孩子参与低俗视频拍摄。

一些机构则打着正能量幌子,背地里推送成人化内容,甚至诱导孩子说出、做出暗示性动作。

更极端的,少数家长甚至亲手把孩子不雅照片卖给灰产平台。虽然这类案例不多,但已足够警醒。商业利益的诱惑下,底线被不断突破,孩子成了最无力反抗的受害者。

随着AI换脸、深度合成等技术的发展,灰产分子甚至能盗用普通家庭晒娃照片,合成“擦边”视频、图片,二次贩卖、扩散。家长和孩子根本无法防范,风险骤增。

面对儿童软色情和灰产链,国家层面已多次出手。2021年,文旅部、网信办等部门出台了多项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意见,清朗行动、专项治理频繁展开。

但在“软色情”、灰色内容界定上,法律仍有盲区,平台审核、取证、查处等环节亟需跟进。

说到底,儿童软色情的泛滥,既有家长和机构的无底线,更有平台、社会监管的失守。孩子的纯真和安全,应当是互联网最后的底线。

每一个成年人、每一个平台、每一个监管者,都该对孩子的网络安全负起责任。

家长要自觉守好底线,不为流量所惑,不让孩子成为“商品”;平台要加强审核,及时清理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监管部门要完善法律,堵住灰色地带,让灰产链无处遁形。

保护孩子,不是喊口号,而是真行动。让每个孩子远离“网络陷阱”,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