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主动联系你,正常吗?
发布时间:2025-10-16 04:56:36 浏览量:1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年轻人发现一个现象:父母似乎从不主动联系自己。这到底正不正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小张在上海工作三年了,他发现自己和父母的联系模式永远是“单向”的——总是他打回家,父母几乎从不主动给他打电话。起初他有些失落,甚至感觉父母不够关心自己。但每次通话,父母又总是嘘寒问暖,聊得热火朝天。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其实在很多家庭都在上演。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沟通频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千差万别,家庭沟通模式主要分为两种:高频联络型和有事说事型。
这种家庭氛围热闹,亲密感强,成员间依赖度较高。
而有事说事的家庭则完全不同——没事不联系,各忙各的;有事说事,言简意赅。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更加独立,情绪不易外露,善于独处。
关键是,这两种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不联系,不等于不爱。很多人误以为父母不主动联系就是不够关心,这其实是个误区。李女士的儿子在国外留学,她很少主动联系儿子。不是不想念,而是她清楚:频繁的联系反而会打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我知道他忙,等他空闲了自然会联系我。我要是总打电话,反而让他分心。”
这种“克制”的爱,何尝不是一种深情?
父母对成年子女的疏于联系,背后可能是多种考虑:怕打扰你的工作,怕影响你的生活,或者认为你已经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间。过度联系反而成负担
。
说来讽刺,有时候父母联系得太频繁,反而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28岁的小王对此深有体会:“我妈每天至少三个电话,从穿衣吃饭到工作交友,事事都要过问。我感觉自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真的很窒息。”
这种过度关心,就像那句调侃:“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父母以为是在表达爱,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控制和束缚。
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年轻人很难真正独立。就像训练缉毒犬,如果它太依赖训练师,总是想着互动玩耍,就无法专注执行任务。
好的亲子关系,都有“安全距离”。心理学家常常强调“心理边界”的重要性——即使在最亲密的亲子关系中,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界限感。
约定固定的联系时间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约定每周日晚上通电话,这样双方都有心理准备,不会打扰对方正常作息。
尊重彼此的生活节奏也很重要。年轻人工作忙,父母也有自己的社交圈。理解对方的时间安排,避免“夺命连环call”。
关键是要沟通——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期待,找到让双方都舒服的相处方式。
随着我们长大,与父母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从曾经的依赖到现在的相对独立,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理解父母的沟通方式,包容他们的不同,这也是一种成熟。
也许你的父母不善于表达情感,也许他们习惯了“放养式”教育,也许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与成年的你相处。
无论如何,请相信: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每个家庭情况不同,请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我是简悦然,一位已退休的七零后,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温暖和思考。欢迎关注我,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