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症状前治疗专家共识》发布!明确症状前SMA的诊断范畴、治疗决策及随访体系
发布时间:2025-10-14 18:32:08 浏览量:3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婴幼儿常见致死致残性神经肌肉疾病,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导致肢体出现进行性肌无力与肌萎缩。近年来,疾病修正治疗(DMT)药物的出现和应用正逐渐改变SMA的自然病史,而症状前治疗作为“早诊早治”的终极形式,更有望使患儿存活且获得近于正常人的运动里程碑。
为规范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流行病学组等多学科团队联合美儿SMA关爱中心,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制定《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症状前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围绕SMA诊断、治疗决策、随访管理及家长沟通要点等达成共识。
一、共识制定的方法学
检索范围:覆盖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至2025年4月发表的相关国内外症状前SMA患儿实践和国际指南或共识,检索词包括“脊髓性肌萎缩症”“症状前”“新生儿筛查”“SMN基因”等。
专家团队:组建由儿科学、医学遗传学、妇产科学等领域34位专家构成的团队,通过3轮讨论达成最终意见。
共识标准:采用李克特量表评分(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同意程度≥75%方可形成共识结论。
二、症状前SMA的诊断
2.1
症状前SMA的定义
狭义定义:携带SMN1致病基因型,但无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查体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的儿童。
广义范畴(共识推荐):将“无临床症状,但已出现体征或神经电生理等辅助检查指标异常”的患儿纳入管理。
推荐意见
对于并非因为出现临床症状就医而被确诊的SMA患儿,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新生儿筛查、产前诊断、疾病家族史等在未表现出临床症状时即被诊断的SMA患儿,均可被纳入症状前SMA这一广泛定义中,作为同一患儿人群进行管理。(同意率100%)
2.2
新生儿筛查:识别症状前SMA患儿
新生儿筛查是有效识别症状前SMA患儿的最佳策略,也是目前发现症状前SMA患儿的最常用手段。
筛查范围:建议面向所有出生婴儿,重点关注父母一方或双方是SMA携带者的新生儿。
样本类型:首选滤纸干血斑。
筛查-确诊流程:
初筛: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判定为筛查阳性;
确诊: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技术可同时量化SMN1、SMN2基因拷贝数,常被应用于阳性新生儿的确诊试验。
推荐意见
建议面向所有出生婴儿开展SMA新生儿筛查;现阶段新生儿筛查的目标疾病是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所致SMA;建议筛查阳性新生儿于15~30日龄内完成确诊试验。(同意率97%)
2.3
产前诊断:识别胎儿期SMA患儿
现阶段除新生儿筛查外,还可通过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和产前诊断检测胚胎或胎儿SMN1基因型。
推荐意见
SMA产前诊断的目标疾病一般是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所致SMA,主要诊断指征是夫妻均为SMN1基因7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的携带者,既往生育过SMA患儿或者由于其他指征进行产前诊断意外发现胎儿为SMA受累。(同意率97%)
对于选择保留妊娠的SMA受累胎儿,应结合SMN2基因拷贝数、SMA疾病症状、出生后治疗选择、预后等重要信息,由多学科团队与夫妻双方开展详细咨询,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由夫妻双方自主决定是否继续妊娠。(同意率100%)
2.4
出生后其他途径诊断
部分SMA患儿的确诊并非通过新生儿筛查或产前诊断,但生后因一些特殊原因寻求了SMA诊断。
推荐意见
存在SMA家族史但出生前未行产前诊断、生后未接受新生儿筛查的儿童,应尽早行SMA基因检测,同时评估有无临床发病征象。出生后被意外确诊的SMA患儿应参考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无症状SMA进行下一步治疗决策制定与管理。(同意率100%)
三、症状前SMA的治疗决策
治疗决策的核心是“何时启动DMT”,共识将SMN2基因拷贝数作为首要生物标志物,结合患儿年龄(尤其是早产儿)、药物可及性形成分层推荐。
3.1
SMN2基因拷贝数与治疗选择
推荐意见
SMN2基因拷贝数应作为决定症状前SMA患儿启动DMT治疗的首要因素。(同意率100%) 对于SMN2拷贝数为1~3的症状前患儿,应在确诊后立即启动DMT;(同意率100%) 对于SMN2拷贝数为4的症状前患儿,需与家长充分沟通,建议尽早启动治疗;(同意率100%) 对于SMN2拷贝数≥5的无症状患儿,暂不启动DMT,但需密切观察临床发病征象。(同意率100%)
3.2
治疗前评估
经基因检测确诊为SMA的新生儿或婴儿需立即与家长沟通并转至神经内科进行临床评估。首次评估应于确诊后尽快进行,评估内容包括:
临床评估:运动发育里程碑(如抬头、翻身、坐立)、神经肌肉相关临床表现以及神经系统查体(重点关注肌张力、腱反射)
电生理评估:检测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
量表评估:启动治疗前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运动发育里程碑达成情况等基线信息
基线评估完成后,SMN2拷贝数为1~4的症状前患儿应立即或尽早启动DMT
推荐意见
所有患者在启动治疗前均应进行临床发病征象、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运动功能量表及运动发育里程碑评估,以获得治疗效果评估基线资料,并有助于判断患儿是否在治疗时已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或体征。(同意率100%)
早产儿的特殊评估与治疗
本共识推荐所有早产儿一经新生儿筛查确诊,需立即启动DMT(若SMN2拷贝数为2,建议矫正胎龄37周前启动治疗;拷贝数为3,建议矫正胎龄38周前启动治疗)。
推荐意见
对于确诊为症状前SMA的早产儿,需综合考虑治疗药物效果与安全性,原则上建议尽早开始使用DMT,以实现最大获益。(同意率100%)
3.3
DMT药物选择
目前全球获批的3种DMT药物均有针对症状前SMA开展的临床试验,并进一步在真实世界研究中补充数据。
推荐意见
诺西那生、利司扑兰和Zolgensma均已用于SMA患儿症状前治疗,不同药物间的选择需综合考虑药物可及性、给药途径、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SMN2拷贝数)及家庭意愿等因素。(同意率100%)
四、症状前SMA的治疗随访管理
4.1
启动治疗的症状前SMA患儿管理
推荐建立以儿童神经病学专家为主导,并包括康复、呼吸、骨科、消化、营养及护理等在内的多学科管理团队。
SMN2拷贝数为1~4的无症状SMA患儿应在接受治疗后每2~3个月完成1次医学随访。
常规随访内容及监测指标建议包括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腱反射、肌张力等),运动里程碑发育量表及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尺神经、胫神经或正中神经CMAP波幅等电生理检查,神经丝蛋白(NFs)检测等。推荐疫苗接种应按常规免疫计划进行。所有早产SMA患儿均需按照同等要求进行疾病管理。
4.2
未启动治疗的症状前SMA患儿管理
推荐由具有SMA治疗经验的专科医师主导开展定期随访。
自首次访视起,6月龄内建议每月随访1次;6月龄至2岁建议每2~3个月随访1次;2岁以上每6~12个月随访1次。
随访监测指标应与接受治疗患儿相同,推荐神经系统查体发现腱反射减弱、CMAP波幅减低、NfH与NfL水平持续升高,提示SMA发病可能,需于临床随访中常规监测;如无法进行CMAP与NFs等生物标志物检测,需重点关注临床发病征象。
推荐意见
对于所有症状前SMA患儿,无论是否已启动DMT,均需在具有SMA治疗经验的专科医师主导下规律开展疾病随访及管理,监测发育里程碑及运动功能、发病相关症状体征及生物标志物变化。(同意率100%)
4.3
症状前SMA治疗的家长沟通
共识明确沟通核心要点:
疾病与治疗认知传递:告知SMA为“可治疗但不可治愈”的遗传病,解释SMN2拷贝数的意义、症状前治疗的循证依据;
日常照护指导:告知日常照护中需关注的体格检查、运动功能水平、预测发病的相关症状等,确认家长对于疾病具备正确认识与理解;
药物相关沟通:说明不同药物的给药方式、治疗费用(医保报销情况)、真实世界不良事件(目前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但需长期监测);
遗传咨询:对症状前患儿家庭,建议由包括儿科医师、遗传科医师等的多学科团队进行遗传咨询和沟通指导。
推荐意见
与症状前确诊SMA家庭沟通时,医师应充分告知SMN2基因拷贝数意义,启动症状前治疗的决策制定依据,日常照护中需关注的运动发育指标及体格检查要点,并及时关注症状前SMA是否存在发病迹象。(同意率100%)
参考文献:毛姗姗,冯艺杰,季星.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症状前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J].临床儿科杂志,2025,43(09):643-651.DOI:CNKI:SUN:LCAK.0.2025-09-001.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