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候鸟”落地扎根,不止是家庭的“孤军奋战”
发布时间:2025-10-13 18:31:18 浏览量:3
□张靓敏(天津师范大学)
据《南风窗》报道,从2000年到2020年,我国流动儿童数量从1981万增至7109万,这个占全国儿童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庞大群体,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随父母迁徙于城市之间。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当新一代流动者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传统留守模式的告别,更是无数家庭对城市生活的热切向往。
流动儿童数量的快速增长,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发展,也反映出年轻一代父母育儿观念的变革。与上一代农民工被迫将子女留守家乡不同,越来越多“80后”“90后”新生代流动人口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这种选择背后,既有对自身留守经历的反省,也有对亲子关系重塑的渴望,更蕴含着让下一代在城市扎根的深切期盼。特别是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流动性劳动者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他们的子女也构成了流动儿童中特征鲜明的新群体。
然而,物理距离的缩短远非这场迁徙的终点。这些“小候鸟”想要在新的土地上落脚,还面临着监护缺失、环境融入、身份认同紊乱等多方面的困境。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蓝皮书(2023-2024)》对骑手群体的调查样本显示,近一半骑手与孩子一起出游、一起做手工的频率仅为一年一次甚至更少;几乎每天能陪伴孩子的骑手比例仅占五分之一。在越大的城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度反而越低——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悖论:父母越努力地为孩子创造未来,就越缺席孩子的当下。
流动儿童要真正地在城市落脚,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这些流动家庭初到城市时,往往像一颗颗孤立的原子,缺乏老一辈支持、稳定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的人情根基。他们面临的困境细微而具体:接孩子放学的“八点难题”、城中村匮乏的活动空间、复杂的“积分入学”、高昂的托管费用……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挑战,却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改变正在发生。从国家层面首次将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的《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到社区公益项目的探索,社会各方力量正在构筑多元支持网络。这些扎根社区的“第三空间”,不仅是孩子们的课后托管点,更是他们建立友谊、发展兴趣、获得心理支持的重要场所。孩子们渐渐有了新的朋友,早出晚归的家长也有了可以打招呼的邻居,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流动家庭在城市扎根的生动注脚。
“小候鸟”能够真正成为“新市民”,需要我们构建更加包容的城市环境。这既需要政策层面的保障,推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也需要社区层面的温情支持,打造友好的公共空间;更需要每个市民的理解与接纳,用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这些“候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