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为啥有些家,到最后孩子不亲爸妈,爸妈也不疼孩子了?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9:00  浏览量:5

我有个亲戚家的姐姐,十几岁就跑出去了,之后二三十年都没个音讯。

最开始那几年,她爸妈还到处找,托出门打工的熟人留意。可找了没几年,就不找了。后来谁要是提这个女儿,她爸就恨得咬牙:“这白眼狼,找她干啥?就当没生过!”

前几年有个邻居在外地碰到她了,还看见她牵着个小孩。邻居问她咋不回家,她就说:“我爸妈从来没爱过我,回去干啥?那早不是我家了。”

邻居把这话捎给她爸妈,她爸就说了一句:“你下次再看见她,就跟她说,我没她这个没良心的女儿。”

我总觉得这事可惜,小时候那姐姐还总带我玩呢,现在却彻底断了联系。明明是亲父女、亲母女,咋就走到“你不疼我,我不亲你”这步了呢?

其实这事说简单也简单,就像咱们平时存银行卡——你想从银行取钱,得先往里面存钱吧?没存过一分钱,余额是0,自然取不出来。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也有这么个“情感账户”。只不过里面存的不是钱,是“心意”。你不会平白无故请陌生人吃饭,但会跟朋友分享零食、一起逛街,因为你和朋友之间的“情感账户”里,存了不少互相的关心和帮忙;可要是跟朋友闹掰了,这账户里的“心意”就空了,再想让人家帮你,人家肯定不乐意。

而亲子之间的“情感账户”,本来是满的——孩子一出生,就凭着“血缘”存了一大笔“感情存款”。你心甘情愿给孩子做饭、花钱、熬夜照顾他,这都是在往账户里“存钱”;可同时,你也在“取钱”。

比如你命令孩子:“赶紧去写作业!”——这是取钱;

孩子不听话你骂他:“你咋这么不懂事!”——这也是取钱;

答应带孩子周末去玩,结果临时变卦——还是在取钱;

甚至气头上打了孩子一巴掌——这更是在往外出钱。

取钱本身没啥问题,可就怕只取不存。就像银行卡,你总取不存,余额早晚变0;感情账户也是,只往外拿,不往里添,早晚也会空。

账户余额一少,亲子关系就变味了:

你让孩子收拾房间,他怼你:“凭啥听你的?”

你问他在学校过得咋样,他不耐烦:“不咋样,别烦我。”

你让他帮你倒杯水,他说:“你自己不会倒?我忙着呢。”

这还不算最糟的,最糟的是“透支”——孩子已经烦你烦得不行了,你还一个劲地骂他、打压他、唠唠叨叨。那他长大一点,肯定想着赶紧走,走了就不回来,连去哪都不跟你说。到最后,亲子之间只剩怨怼,哪儿还有啥爱啊?孩子不亲你,你也看他不顺眼。

那咋往“情感账户”里存钱呢?其实都是些日常小事,不难做:

1. 别忽略小细节,爱都在“小举动”里

好多家长觉得:“我给孩子花了这么多钱,买了这么多东西,还不算爱吗?”

可孩子认的不是这些,他们认的是“暖不暖”。比如你抱他一下,说句“妈妈今天好想你”;他放学回家,你笑着说“回来啦,饭马上好”;他害怕打雷,你搂着他说“别怕,妈妈在”。

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可都是在往账户里存钱——孩子能实实在在感觉到“爸妈是爱我的”。

2. 听孩子把话说完,别一上来就打断

好多时候,孩子刚开口说事儿,我们就忍不住插话:

“你咋能这么做?这不对啊!”

“这有啥好哭的,至于吗?”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听我的准没错!”

“别瞎说了,赶紧去写作业!”

你总这么打断他,他慢慢就不想跟你说了——反正说了也没人听。

以后孩子再跟你说学校的事、他的想法,哪怕你不认同,也先等他把话说完。你愿意听他讲,他才愿意听你说,这感情才能互相流动。

3. 孩子犯错了,先别骂,先“接住”他

孩子一犯错,咱们第一反应总想着“教育他,让他记住”。可你忘了,孩子犯错时,心里已经够慌、够自责了——打翻水杯怕你骂,考试考差了怕你说,这时候你再批评他,他只会更抵触,甚至跟你对着干。

不如先“接住”他的错误:比如他打翻了水杯,你别吼他,拿块抹布跟他一起擦干净,然后说“没事,下次走路慢一点,端稳就好”。

这样孩子就知道:就算我做错事,爸妈也不会不爱我。

其实亲子关系好不好,就看“情感账户”里的余额多不多。平时使唤孩子、批评孩子的时候,别忘了多做点暖心的小事“存点钱”——毕竟账户里有钱,感情才能长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