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炸完加沙医院就毁证据,以色列靠3D动画洗白战争行为,恐难持续

发布时间:2025-10-11 22:24:14  浏览量:4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一则宣称“揭露加沙希法医院地下恐怖据点”的3D动画曾在国际媒体刷屏,可很少有人留意画面里的违和细节。

“法比奥披萨店”“革命自行车店”的招牌,根本不是加沙街头实景,而是来自商业素材包,更讽刺的是,动画里的“地下指挥室”。

早在一年前以色列指控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学校藏隧道时,就用了一模一样的场景。

一边是被炸成废墟的医院、封闭的调查现场,一边是制作精良却漏洞百出的3D动画,以色列这套“先定罪、再凑证据、最后毁现场”的操作,真能一直蒙混过关吗?

2023年10月27日,以色列军方发布的希法医院3D动画,成了“视觉洗白”的标志性事件。

视频里,3D模型清晰展示地下隧道、掩体和所谓的哈马斯指挥室,时任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高级顾问马克·雷格夫还在CNN上宣称“情报确凿无疑”。

彼时以色列对医院的首次空袭尚未开始,这套叙事已通过Telegram、Facebook等平台铺开。

仅内塔尼亚胡个人X主页点击量就破数千万,数十家国际媒体转载,将“希法医院是哈马斯作战基地”的说法传遍全球。

可至今,所谓“地下基地”从未被证实,调查人员反而发现,动画街道模型来自KitBash3D商业素材包,商铺名字都是编造的。

用虚构场景给真实医院扣“恐怖据点”帽子,这分明是场宣传秀,而非揭露真相,希法医院动画并非偶然,而是以色列战时传播策略的缩影。

2023年10月7日前,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办公室几乎没发布过3D可视化作品,此后,数十部类似动画接连出炉,覆盖加沙、黎巴嫩、叙利亚、伊朗,均宣称“曝光恐怖据点”。

这些动画有统一套路,从卫星图像切入,转场3D场景,用X光般线框视角展示地下空间,最后穿插无人机空袭画面。

这种“卫星图+3D建模+真实影像”的组合,乍看像专业法医重建,易让观众觉得“证据链完整”,可细想便知是在模糊焦点。

比如2024年9月,以色列轰炸加沙穆什塔哈大厦后,发布的建筑内部动画,竟用了苏格兰海事博物馆2019年上传的造船工坊扫描图。

原本保存工业遗产的工作台、配电箱,被硬塞进“导弹工厂”场景;更过分的是,动画结尾的“加沙城景观”,用的还是2023年10月7日前的卫星图,刻意掩盖区域已被炸毁的事实。

《+972杂志》《Local Call》、独立研究团体Viewfinder、瑞士广播电视集团及苏格兰媒体《The Ferret》,花数月开展联合调查,撕开了这些动画的“专业外衣”。

他们分析以色列军方2023年10月7日后制作的43部动画,发现超半数存在空间失实或使用非机密预制素材。

除苏格兰海事博物馆模型,美国3D艺术家伊恩·休伯特的作品也被挪用,他为科幻系列《动力梦》设计的华盛顿州停车场电力箱、电表模型,被用来描绘伊朗福尔多铀浓缩工厂。

其在Patreon平台(每月7美元订阅)分享的“天线套件”,出现在指控黎巴嫩民宅藏导弹的动画中,纳坦兹核设施动画里,他的素材甚至被复制150多次。

这些本是艺术家创意或文化机构保护资料的素材,却被包装成“机密情报可视化成果”。

连参与制作的士兵都直言,制作时优先考虑动画美观,而非准确性,“指挥官让加武器车床,就多画几台,怎么显威胁大就怎么来”。

这套“美化式创作”藏着不少漏洞。制作团队是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办公室下属的“After Effects小组”(前成员调侃命名),仅几名士兵,靠Adobe软件和Blender开源工具创作。

官方规定视频需经情报军官审核,可实际操作中,“想象内容”与“真实证据”的边界早已模糊,情报缺失的细节由动画师补全,预制素材拼拼凑凑就成连贯画面。

一位匿名预备役军人透露,士兵签保密协议后接收情报创作,有时会用情报部门预制的3D模型,“上级给目标建筑、照片或视频,说某楼层有特定物体,就照着做动画”。

他否认“造假文化”,却承认“美化”是常态,“信息不确定时,会做艺术化处理”;甚至有“空袭后补做模型”的情况。

这种“先行动、再补证据”的模式,哪里是“基于情报”,分明是为军事行动“量身定制”理由。

更无奈的是,国际媒体的“被动传播”成了帮凶,突发军事行动中,记者难入现场核实,只能依赖军方视觉素材。

这些动画虽标有“示意图”,但含义被模糊,媒体处理混乱,有的忽略标注,有的仅注明来源却不质疑真实性,比如BBC回应称“已说明动画由以军发布”,却不提内容可信度。

2025年6月伊朗遭袭后,制作团队士兵在TikTok发视频称,提前一个月执行“总理级机密任务”,请核科学家讲解离心机原理以建模,攻击命令下达时动画已完成,30小时后传遍全球,CNN等媒体均有播放。

可这些“证据”大多无法验证,动画描绘的地点,要么对记者封闭,要么已被炸毁,以色列等于用“毁证据”让指控成“无法证伪的断言”。

专家早已看穿这套把戏的危害,伦敦金史密斯大学伊丽莎白·布雷纳指出,以色列“挪用开源调查视觉语汇”。

目的是削弱其公信力、制造混乱,“这些素材承认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却会在事实被推翻后仍留存在印象里”。

苏格兰罗伯特戈登大学艾亚德·埃利亚恩直言,最忧虑的是主流媒体不加批判传播谎言,“希法医院动画本是假的,却被用来摧毁加沙几乎整个医疗体系”。

面对质疑,以军回应称“指控无根据,内容基于多渠道情报”,强调“标注示意图是为清晰呈现信息,非还原每个细节”,还称“旨在揭示恐怖组织利用民用设施的现实”。

可事实无法掩盖,苏格兰海事博物馆里,本为保存工业记忆的造船工坊数字模型,在万里之外被拼成“地下导弹工厂证据”。

华盛顿州普通停车场的数据,也被嵌入加沙高楼的毁灭叙事,以色列或许能靠3D动画暂时混淆视听,但随着素材漏洞曝光、“炸完毁证据”套路重演,这套“视觉洗白手段”的可信度只会越来越低。

毕竟,再精良的动画盖不住真实废墟,再巧妙的叙事抵不过对真相的追问。

当人们留意到虚构商铺、质疑“为何指控地点不让调查”时,这场靠谎言支撑的宣传,注定无法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