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焦虑,又一个瞄准儿童的陷阱
发布时间:2025-10-13 08:44:57 浏览量:3
贩卖焦虑,能够赚钱。
万亿级规模的儿童消费市场,是商业文化织就的一张越来越大的网。
谁在贩卖身高焦虑?
最近,一位同事因为孩子身高的问题,纠结了一阵之后,终于决定给孩子打生长激素了。
据说,一针4000多,一周打一次,要持续打一段时间。预计费用在10万元以上。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身高焦虑,也不是第一次听说生长激素。
此前,奥运冠军邹市明的妻子#冉莹颖给身高136儿子打生长激素#持续热搜,并引发广泛讨论。
公开数据,2015年6月,全国18岁及以上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
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18-44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
《2022年中国居民身高体重健康数据报告》显示,18-44岁男性平均身高是174cm、女性达到161.4cm。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后代的身高也在逐步增长。
但家长对孩子身高期望值并未停止,似乎进入了一个“恐矮时代”。
然而,对于身高的集体性焦虑,绝不是天然存在,而是被后天精心构建的。
其一,单一审美与文化偏见的无形规训。大众传媒,尤其是影视作品和网红经济,长期塑造并输出“高富帅”形象,将身高与力量、权威、可靠等品质简单挂钩。潜台词是:身材高大者天然更具社会竞争力。
其二,商业营销精心塑造的逻辑。通过广告和舆论,将“矮”与“失败”“不自信”“缺乏魅力”强行绑定,不断暗示:你的身高是一个亟待修正的缺陷。继而推销增高鞋垫、保健品、生长激素,甚至断骨增高手术,形成“制造焦虑——提供解决方案”这一完整的产业链。
催高,致肥胖率上升
其实,除了少数职业(如专业模特、特定体育项目)对身高有明确要求外,大部分场景下,身高对生活、工作的影响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话虽如此,还是有很多家长担心“输在起跑线上”。
但揠苗助长的结果就是,过度营养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小胖墩。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城市高于农村地区。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
广东省中小学生超重率2024年为11.34%,肥胖率升至8.61%。
据2024年杭州监测结果:全市中小学生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4.7%和12.2%。
也就是说平均5人中就有1个小胖墩。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显示,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31.8%。
肥胖背后却有明显的健康隐患。肥胖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问题及骨骼关节损伤等健康问题,比如,肥胖儿童患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4倍。
当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青少年健康、减肥”领域,会成为下一个赚钱的机会。
儿童消费市场,有多大?
如前所述,身高焦虑的产生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受焦虑误导的消费者难免跳入商业陷阱。
如今市场上针对青少年“身高、增高”的产品琳琅满目。比如,蒙牛一米八八奶粉,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一米八八”的宣传语。
此外,保健品方面有各种营养剂、赖氨基酸、奶粉、成长配方;用品方面有增高鞋垫、增高贴;药品方面有各种促长针、生长激素等。
众所周知,孩子的身高主要取决于遗传和后天因素。其中,遗传因素占70%,后天因素占30%,而后天因素跟饮食、运动、睡眠、心情等方面都有关联。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为太多家长花钱的动力。
不只身高焦虑,还有学习焦虑、视力焦虑、牙齿焦虑……各种大大小小的“从制造到解决焦虑”的方案,渗透到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文旅研学、电子产品、日常消费品,无孔不入。
儿童消费市场是一个庞大且多元化的市场。有数据,儿童消费市场正以年均8.5%的复合增长率高速扩张,预计2025年整体规模突破6.8万亿元,并于2030年跨越9万亿元大关。
仅教育消费,就有从早教、兴趣班到课外辅导等多种,2025年早教市场规模预计达8100亿元,线上教育渗透率将突破42%,STEM教育产品年均增速24%。
随着科技创新的驱动,人工智能应用也试图在儿童消费市场分一杯羹,包括催生出智能童装、防丢定位鞋等产品。
家长关注孩子成长是本能行为。但不该人为制造焦虑,试图掏空他们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