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颜氏家训》之整齐门内(国学经典,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10-11 16:31:31 浏览量:6
序致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已 通:以)
释义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评论
《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之推编。七卷,共二十篇。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汉族。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以后完成。
《颜氏家训》由南北朝学者颜之推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家训专著,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
______
一、由来:乱世沧桑的智慧结晶
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颜之推(531—约595),祖籍琅琊临沂,生于建康(今南京),系孔子弟子颜回第三十五世孙。他历仕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三次沦为“亡国之人”,亲历侯景之乱、江陵之破等动荡,饱尝离乱之苦。其坎坷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家族教育对维系门风的重要性,晚年著书训诫子孙。
成书动机与过程颜之推批判魏晋以来家训“理重事复”,主张结合亲身经验“整齐门内,提携子孙”。他认为血缘亲情的感化力远超圣贤之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全书约589年成书于隋朝,共7卷20篇,涵盖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四大领域。
现代意义一
一、家庭教育指南:早教理念的科学印证
《颜氏家训》提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黄金窗口期。这一观点与现代心理学“关键期理论”高度契合——儿童大脑突触在幼年可塑性最强,行为习惯易固化。颜之推以亲身经历佐证:9岁丧父后,他因“偏蒙母兄之训”而奠定人格根基,反之则“肆欲轻言,不修边幅”,成年后“习若自然,卒难洗荡”。当代脑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语言、社交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印证了颜氏早教观的超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