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三高”悄悄逼近?这份“防控”指南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5-10-07 20:15:06 浏览量:2
听说,“三高”问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
事实确实如此。据专业数据统计,我国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5%,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19%,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为1.71%。
更令人揪心的是,肥胖儿童患“三高”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5倍,他们正陷入“越胖越病、越病越胖”的恶性循环。
儿童“三高”
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
儿童“三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带来诸多严重危害,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1.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高血脂、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形成,无声进展数十年,大幅增加孩子成年后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
2.影响生长发育
长期高血压会影响激素代谢,导致孩子身高增长迟缓,与同龄儿童拉开差距。同时,孩子神经系统功能还可能受损,导致认知功能及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
3.器官功能受损
·心脏: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肌肥厚,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肾脏:高血压和高血糖都会损害肾脏,是导致儿童慢性肾病和未来尿毒症的重要原因。
·眼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也会损伤眼底血管。
4.心理健康受影响
“三高”儿童常伴随肥胖问题,可能因外形、运动能力差受到同伴嘲笑,导致自卑、社交退缩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
儿童“三高”的核心诱因
儿童“三高”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饮食、行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饮食失衡是首要“元凶”。
1.饮食结构失衡
·钠盐摄入超标:薯片、火腿肠等加工食品是“重灾区”。长期高钠摄入,会直接推高血压风险。
·糖衣炮弹侵袭:含糖饮料和高糖饮食是孩子的最爱。大量摄入果汁饮料、奶茶、蛋糕、冰激凌等高糖食物,导致血糖急剧升高,迫使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长期如此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反式脂肪渗透:频繁食用膨化食品、炸鸡等零食,其中含有的大量反式脂肪酸,会直接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降低,诱发高血脂。
2.行为与环境:被忽视的“隐形推手”
· 睡眠不足:每日睡眠过少,会抑制瘦素分泌、促进饥饿素释放,不仅让人变胖,更会紊乱代谢调节。
·二手烟伤害:家庭中的二手烟含有大量尼古丁,会直接损伤孩子血管内皮,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埋下隐患。
分龄防控:
不同阶段的“精准狙击”方案
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特点不同,“三高”预防需遵循“分龄施策”原则,才能事半功倍。
▶0-6岁:打好健康“地基”
科学喂养:0-6个月,应纯母乳喂养(或配方奶),无需额外添加水、糖、盐,母乳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比例适合婴儿代谢,可降低未来肥胖风险。6个月后添加辅食,从米粉、菜泥、果泥开始,逐步引入肉泥、蛋黄。1岁内辅食不额外加盐、糖、酱油,1-3岁每日盐摄入≤2g,4-6岁每日盐摄入≤3g,避免过早接触甜食。
行为塑造:建立固定用餐时间,杜绝追喂、边吃边玩;引导孩子活动,保证每日户外活动≥3小时,自然光照射能有效调节代谢节律。
▶7-12岁学龄期:校园家庭“双重防控”
学龄期孩子接触外界饮食增多,需家庭与学校协同发力。
校园管理:保证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小于2小时。同时,最好对校内售卖的高糖饮料进行限制。
家庭监测:每年测量腰围,若男童腰围>80cm,女童腰围>75cm,需立即预警;从8岁开始定期筛查血压,标准值为“收缩压=100+2×年龄”(如10岁儿童收缩压应≤120mmHg)。另外,学龄儿童每天应睡足9-12小时。
▶13-18岁青春期:应对代谢与心理双重挑战
青春期生长激素波动大,易引发胰岛素抵抗,需警惕血糖异常;同时,由于学业、社交等原因,心理压力增加,皮质醇因此升高,会间接推高血压、血脂。
建议每周进行3次抗阻训练(如阻力带训练、哑铃训练等),增强肌肉量调节代谢;压力大时,可通过运动、听音乐、绘画等方式释放。
饮食、运动、监测
“三位一体”
若孩子已出现“三高”倾向,需通过科学方案及时干预,避免风险恶化。
1.饮食改良:
推行“彩虹餐盘法”:餐盘50%为非淀粉类蔬菜(如菠菜、西兰花),25%为优质蛋白(如鱼虾、鸡蛋),25%为全谷物(如燕麦、糙米)。
零食“健康替换”:用原味坚果替代膨化食品,用鲜榨果汁(不加糖)替代含糖饮料。
2.运动处方:
有氧运动: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时心率维持在120-150次/分,每次30分钟,每周5次。
家庭互动:每日开展20分钟亲子运动(如跳绳比赛、亲子瑜伽),提升孩子参与度。
3.监测预警:
儿童“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监测预警需结合专业医学检查与家庭日常观察。
儿童应定期到儿科或儿童保健科做检查,确保血压、血糖、血脂处于正常范围。同时,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表现,如是否有头晕头痛(高血压相关)、“三多一少”(高血糖相关)、皮肤黄色瘤(高血脂相关)等症状,同时调整不良生活习惯,避免因“无症状就不查”延误干预,损害健康。
结语
儿童“三高”的本质,是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前显现”。与其等问题出现后补救,不如“防患于未然”。毕竟,让孩子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才是给他们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如果您有调理需求
抖音
快手
微信
注:本文配图已获版权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盗用。
提醒: 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