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在饮食上面对妈妈的“奉献”背后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5-10-05 10:04:01 浏览量:1
我在门诊工作的时候,见过很多亲子之间在饮食方面产生的矛盾。就像早餐时常见的鸡蛋争夺战,妈妈心疼孩子,把鸡蛋剥好放到孩子碗里,可孩子却不乐意,甚至发脾气。妈妈委屈地说自己辛苦剥好,孩子却不领情;孩子则抱怨妈妈非要自己吃不想吃的鸡蛋。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了餐桌上“爱心绑架”的现象。妈妈出于爱为孩子付出,可孩子却不接受,亲子关系因为这小小的鸡蛋出现了裂痕。
其实,类似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有些妈妈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认为有营养的食物都给孩子,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喜好。时间久了,孩子要么变得叛逆,和妈妈对着干;要么变得没有主见,只等着妈妈安排饮食。这说明我们得改变现有的饮食教养模式,从饮食场景入手,平衡妈妈的付出和孩子健康成长之间的关系。
那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关键点入手。首先是建立边界感,别把食物当成情感绑架的工具。可以通过固定的用餐仪式来实现这一点。比如每天晚上一家人一起商量第二天的菜单,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来。吃饭前,大家一起摆放碗筷,营造温馨的用餐氛围。这样一来,孩子会明白吃饭是大家共同参与、相互尊重的事情,而不是妈妈单方面的付出。就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规定吃饭时不能看电视、玩手机,每个人都要认真吃饭,分享当天的趣事。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更珍惜食物了,还更愿意和家人交流。
建立好边界感后,就要采用参与式教育了,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备餐过程。可以设置“家庭小厨师日”,每周选一天让孩子当小厨师。孩子能在妈妈的指导下择菜、洗米,体验备餐的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明白食物来之不易,从而培养感恩意识。有个小朋友在当小厨师时不小心切到了手指,这才知道妈妈平时做饭有多不容易。从那以后,他吃饭不再挑食,还会主动帮妈妈洗碗。
除了建立边界感和参与式教育,注重情感表达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借鉴《礼记》中“共食不饱”的智慧,家长示范适量取餐,不浪费食物。用餐时,可以采用“三分钟感恩对话”,一家人轮流分享当天值得感谢的事。这样既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又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有个家庭每次吃饭前都会进行感恩对话,孩子会感谢妈妈做的美味饭菜,妈妈会感谢孩子帮忙做家务。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实践这些方法,我准备了一个七日实践方案。第一天,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周的菜单,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品。第二天,带孩子去超市买菜,让他认识各种食材。第三天,让孩子帮忙洗菜、择菜。第四天,正式开启“家庭小厨师日”,让孩子掌勺做一道简单的菜。第五天,用餐时进行“三分钟感恩对话”。第六天,餐后一起整理餐具,建立责任意识。第七天,回顾这一周的实践,总结经验。
为了方便大家记录实践过程,我觉得可以制作一个亲子任务清单表格和进度记录模板。有了这些工具,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实践的效果。
《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教养和情感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把传统的饮食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的饮食教养,让孩子健康成长,也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