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牛奶含有大量激素,会导致性早熟和癌症?今天就将大实话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5-10-06 12:52:00  浏览量:2

“小孙女最近喜欢喝牛奶,早上来杯纯牛奶,晚上还要再来一杯。但昨天在小区里,王阿姨突然跑来劝我说:‘牛奶里激素多,喝多了小心孩子性早熟,甚至将来容易得癌症。’听完心里一紧张,晚上的牛奶也不敢给孩子喝了。”——这是许多家长在生活中都可能经历过的场景。

牛奶,曾被誉为“白色血液”。可这两年,网上关于“牛奶‘激素超标’”“喝多了致性早熟、致癌”的说法,逐渐让很多家庭开始犹豫甚至恐慌。

有人说国外都喝低脂奶,是不是他们也发现了风险?也有人说‘长高靠牛奶,长胖靠科技’,到底怎么吃才不会出事?真相究竟如何?别急,今天就用权威数据、科学研究和医生解读,带你一步步拆解牛奶激素的“真或假”,让你不再被谣言裹挟。

在一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牛奶成分检测中,市场主流盒装纯牛奶中所含的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普遍低于0.01微克/升。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食品安全局均指出,这样的含量与人体内激素基线水平相比不足百万分之一,属于极低剂量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也明确表示:“牛奶中激素来源主要是奶牛自然分泌,这类内源性激素本身极微量,对人体健康影响微乎其微。”

另外,牛奶中的激素为蛋白质结构饮用进入胃肠道后99%以上都会被胃酸和消化酶直接分解破坏,根本无法以活性形式经过肠道吸收进入人体血液。“牛奶激素能被人体吸收导致疾病”,在基础生理和消化代谢机制上几乎不存在。

有实验研究(《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给出了这样的对比:每天喝500ml牛奶摄入的激素量,远低于普通鸡蛋中的含量,甚至低于豆制品中的植物激素。

性早熟与癌症的话题,本质上关乎安全底线。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中,连续跟踪13000余名不同地区的儿童三年,结果显示常规摄入牛奶的儿童性早熟率与未饮用牛奶的儿童无显著差异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也早已明确指出:“牛奶作为均衡膳食组成部分,不会引起性早熟风险升高。”

至于癌症,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饮用牛奶与多种常见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发病风险无直接关系。相反,有科学证据发现:中老年人规律饮用牛奶,骨质疏松风险可降低约18%,肠癌风险降低12.6%(数据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样本量超50万人)。

只有在极少数特殊疾病(如乳糖不耐、乳蛋白过敏、罕见肾脏病)情况下,医生才会建议限制或避免饮用牛奶。

既然普通牛奶激素含量极低,不存在致癌、致性早熟风险,日常摄入怎么安排才安全又高效?

成年人每日推荐饮用量为300ml-500ml,相当于一到两盒(200ml装)纯牛奶。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可以适当增加至每日400ml左右,上限不建议超过600ml。

优先选择国家监测体系内安全合格的品牌牛奶,无必要迷信“有机”“进口”。

患有乳糖不耐症者可选用酸奶、低乳糖奶或奶酪作替代。

牛奶可作为补充性蛋白质、钙源,但不建议代替全部早餐,注意均衡搭配主食、蛋类。

无需恐慌激素含量,更不可盲目相信网络未经证实的传言

正确饮奶,还能帮助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血脂、辅助降压,对中老年人骨健康极为有益。权威指南建议:均衡膳食结构+适量奶制品摄入,是保证膳食营养、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

总的来看,关于“牛奶含激素致病”的说法,在科学证据面前站不住脚。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群,只要控制好每日摄入量、来源正规,完全不必因激素担忧而放弃牛奶

当然,影响个体健康的因素极为复杂,蛋白质、钙摄入都不能“指望一瓶牛奶包打天下”。对于既往有特殊疾病史(如肾功能障碍或消化道疾病)的人群,建议优先结合医生个体化评估后再确立饮奶方案。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及污染物指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性早熟管理共识》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疾病健康管理科普手册》

《哈佛大学万人前瞻性乳制品与癌症风险研究》

《英国生物样本库饮食与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欧盟食品安全局2023年牛奶激素残留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