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想让孩子不沉迷手机,家长只吵和讲道理完全没用,调整两点很关键

发布时间:2025-10-06 09:05:00  浏览量:2

昨天,答疑家长询问关于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目的只有一个怎么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要怎么做?

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家长,用什么方法能让孩子放下手机,打开书包,开始写作业。

而是跟家长了解以下情况:

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

跟孩子的亲子关系沟通怎么样?孩子愿意跟家长敞开心扉吗?

孩子的成绩怎么样?目前的情绪怎么样,人际交往与性格,是否热爱运动?

之所以要了解这些情况,是要找到孩子沉迷手机的真正原因。

沉迷虚拟世界,无非是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与价值感以及胜任感。

这些对标的都是孩子感受到的一些愉悦体验感,即时满足的爽感。

之所以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要追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早期,是否存在高压力,高目标与高要求与挑剔,指责和控制的强势教育方式?

如果家长比较强势,在早期对孩子要求很高,打压很多,属于挑剔批评指责型,孩子很容易埋下叛逆与自卑的种子。

即便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不再采用过去的教养方式,但也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灵创伤。

那些不太好的体验感,会被压抑在孩子的潜意识中。

而到了青春期,随着意识觉醒与自主感的加强,家长会突然有种感觉:

这孩子已经管不住了,怎么说都不听,怎么劝都没用。

家长也会觉得委屈,我明明已经好几年都不吵孩子了,也不批评和干预孩子学习了,孩子怎么还这样?

的确,在家长的理解里,已经不管孩子了,但不管是有一个前提:

孩子的成绩一直拔尖,孩子的自律和自控完全没有问题。

而当孩子无法像之前一样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对电子产品没有太多兴趣,或者只是偶然玩一下。

一旦当孩子玩手机超过几十分钟或1-2小时后,家长就变得非常焦虑,通过各种途径来纠正孩子:

别玩了,写会作业吧;

你都玩那么久了,不能总这样吧,书包都不打开,你还有一个学生的样子嘛。

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没有用的,孩子会用几句话阻断家长,要么说不用家长管,要么说自己心里有数。

这是孩子面对批评和指责以及家长的不信任,本能的驳斥与敷衍以及不耐烦。

这说明亲子关系沟通是有问题的,沟通层面上的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尤其是家长习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教训孩子,或者一元思维的对错观来定义孩子。

在家长看来,自己对孩子一直是宽容,理解和接纳的,但前提是孩子符合自己预期时,是接纳的。

在孩子不符合预期的时候,是完全不接纳的。不接纳和不满意,会通过潜意识表现在神情、动作以及内心,也会投射到日常。

这种不接纳体现在对孩子的不满但又无能为力,嘴上克制不说,但内心焦灼万分。

行动力,也在以持续的负面反馈来纠正孩子。

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家长自身的问题,主要是两点调整很关键。

第一个关键点:放下为人父母的骄傲与高姿态。不再用单一的一元思维,非对即错的对错观来定义和评判孩子。

不是家长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家长想的和孩子想的,可能根本就是背道而驰的。

家长不要只看到孩子没做好的点,也要从自身去觉察,是不是没理解孩子?是不是对孩子的话,总是着急批评和纠正以及评判,常常是扫兴式沟通。

如果是自身习惯与沟通方式的问题,就要从家长身上开始调整。

第二个关键点:重塑亲子关系。

在家长的意识里,对孩子好,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给孩子提供所需要的所有帮助,就是关系好。

如果仅仅建立在依赖与需求以及供需关系上,只能说是基础的关系,并不是优质的亲子关系。

优质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愿意跟父母交流,主动敞开心扉。

而不是认为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过多交流,就是因为性格原因和习惯问题,更多原因是跟父母聊的时候,父母太扫兴了。

所以孩子就不愿意多说,也不愿意敞开心扉了。

家长从克制表达,放下自身的傲慢与权威和身段,从负向评判转为正向反馈,发现孩子更多具体和细碎化的闪光点时。

这时孩子才会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温暖,也不会一到家就与手机为伴,打破跟家长不沟通,无话的模式。

想让孩子放下手机,并不要只纠结于手机这个问题,而是要同等给孩子赋予在游戏中也存在的提供情绪价值和满足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亲子关系的破冰行动也非一日之功。但家长只要善觉察,肯用心,一切都会慢慢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