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缅北曾被毒品笼罩,佤邦儿童靠割烟过活,联合国如何帮转型?

发布时间:2025-10-02 11:20:09  浏览量:2

现在提起缅北,大家先想到的多是电诈、人口贩运这些见不得光的买卖,但往上数几十年,这里最让人胆寒的其实是毒品,整个“金三角”地区,曾经就是全球毒品的“重灾区”。

“金三角”这名字听着有点神秘,其实最早就是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的一片林子,因为没人管,成了毒品加工走私的窝点。

后来到了80年代,泰国和老挝慢慢不种鸦片了,缅甸就扛起了“金三角”90%的毒品产出,连大其力、小勐拉、佤邦这些地方都被划了进来,成了广义上的“大金三角”。

不过也有例外,缅北的克钦邦因为有翡翠、黄金这些矿产,没怎么掺和毒品生意,中国和缅北就隔着一条云南边境,“金三角”的毒品自然会往这边流。

云南、广西、广东、香港这些地方,早年都受毒品影响不小,贩毒的藏着掖着偷运,吸毒的多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事儿也跟着涨,连国家声誉都受了影响。

云南边境的老百姓怕是最有体会,以前边防武警战士要仔细搜查每一辆来往的车,就怕漏了毒品,面对这情况,中国对毒品那是真较真儿。

鸦片够一定分量,或者化学毒品到了某个数,最高就能判死刑;要是有人吸毒,成瘾轻的先拘留,重的就强制戒毒,还会安排社区帮忙戒断。

中国也成了世界上对毒品打击最严的国家之一。

光中国自己严打还不够,毒品这东西是跨国的,所以国际上也得凑一块儿想办法,联合国后来搞的佤邦项目就是这么来的,1989年,联合国毒品控制与犯罪预防办公室在缅甸加了个佤邦项目,专门盯着当地的毒品问题。

1996年那时候,作者刚成了鲍有祥的私人秘书,一到佤邦就看见街上好多没爹没妈的孩子。

本来想直接找当地部门帮忙,但后来发现当地根本没这条件,这些孩子春天帮人“割烟”换口饭吃,所谓“割烟”,就是把罂粟果实割开,收里面的浆液熬鸦片,可这活就干三个月,剩下的时间只能乞讨、偷窃,有的还去赌钱。

作者看着不忍心,就想搞个慈善机构,他先找鲍有祥要了10万块启动资金,又招了3个当地人,照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儿童权利公约》培训他们。

之后在邦康市区租了个地方当日间照料中心,郊区租了栋小楼让孩子住,还辟了块地种菜。

其实这想法特别实在,缅甸气候好,像旁边的云南西双版纳,一年能种三季稻、四季菜,孩子要是能学会种菜,不仅能自己吃,还能拿到市场卖钱,就不用再碰罂粟那玩意儿了,总比天天乞讨偷窃强。

可搞慈善得有钱,作者找联合国佤邦项目的JM要资助,对方说过了预算期;又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人家说只帮缅甸政府批的机构,佤邦的机构根本拿不到批文。

无奈之下,作者离开佤邦的时候,只能把这个“佤邦关爱儿童会”交给当地教会,自己后来就去了英国的救助儿童会,也算没离开帮孩子的事儿,一直做到2004年才去新加坡定居。

作者在新加坡住了没多久,就收到了JM的邮件,说联合国佤邦项目在招人,鼓励他去试试。

过了好几轮考试,作者又回到了佤邦,可这时候的“金三角”已经变了样,盘踞二十年的坤沙蒙泰军被缅甸政府军和佤邦联合军一起灭了。

佤邦成了“金三角”最大的贩毒武装,鲍有祥还被美国叫“新的毒品君主”,连他在内的8个佤邦高层都被美国通缉;缅甸国内也乱,钦纽被捕,昂山素季还被软禁着。

老实讲,那时候的“金三角”真有点“疯狂”,罂粟种了快百万亩,鸦片收了差不多900吨,甲基苯丙胺、K粉这些化学毒品也多到吓人,总产量超300吨。

联合国测产量也不是光看卫星图,还得扎进村里,工作人员分成小组,一个果子一个果子量直径、称重量,算能出多少浆液,再结合卫星数据才敢出报告,就怕算错了误导人。

联合国佤邦项目本来就搞替代种植、建学校、教成人认字这些事,可后来发现这些根本不够,就成立了个KOWI办公室,拉了好多国际组织来帮忙。

世界粮食计划署给村民和孩子发粮食,联合国粮农组织教农业技术,德国的机构帮着搞种植养殖和医疗,法国的管艾滋病防治,意大利的修厕所、改善饮水,最多的时候有800多人在佤邦干活。

可问题也跟着来,种出来的茶叶、咖啡,向东比不过云南的产量和销路,向南泰国前总理搞“禁毒战争”盯着缅北,还有泰国亲王的替代种植项目名气大,佤邦的产品根本挤不进去。

向西更难,过个萨尔温江就是天然屏障,佤邦人没缅甸身份证不能随便走,连缅语都不会,产品根本卖不出去,搞不清当时项目组的人得多着急。

后来听说意大利有个地方,一对富商夫妇买了三座山,招了些有吸毒、偷盗前科的人干活。

本来以为这些人不好管,结果发现他们会种葡萄酿酒、会做皮具、会打家具,通过联合国卖向全世界。

这给佤邦提了个醒,不是没路,就是得找对法子,让人有活干、有收入,比光禁毒品管用,如此看来,缅北要从“毒品天堂”转过来,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中国严打堵源头,民间想帮孩子脱离毒品环境,联合国拉着国际组织搞替代产业,可地缘限制、产业基础弱这些坎儿还在。

要真摆脱“毒品”标签,怕是得缅北自己、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一起,慢慢找条适合的路,急不来,但也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