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经常被吼的孩子性格会变的多可怕?

发布时间:2025-09-29 20:40:34  浏览量:1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为“吼叫”只是一种严厉的教育方式,甚至觉得“不吼不听话”。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被吼的孩子,性格会发生惊人的变化,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今天,我们就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经常被吼的孩子,性格会变得多么可怕。

1. 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

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是他们最依赖的人。如果父母经常用吼叫的方式对待他们,孩子会逐渐形成“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的自我认知。他们会变得极度敏感,害怕犯错,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长期下去,这种自卑感会伴随他们成长,影响社交、学习和未来的亲密关系。

2. 情绪暴躁,容易攻击他人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父母习惯用吼叫解决问题,孩子也会模仿这种行为,认为“大声吼叫”是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他们会变得易怒、冲动,甚至在学校或社交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研究发现,经常被吼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情绪管理障碍,甚至演变成暴力倾向。

3. 习惯讨好,失去自我

有些孩子在被吼后,会选择“顺从”来避免冲突。他们会拼命讨好父母、老师或朋友,害怕被否定。这种讨好型人格会让他们失去自我,不敢拒绝别人,甚至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成年后,他们可能会在职场和感情中不断牺牲自己,活得非常辛苦。

4. 逃避问题,缺乏责任感

吼叫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为了避免被责骂,他们可能学会撒谎、逃避责任。比如,考试考砸了不敢说,做错事了推卸责任。长期如此,孩子会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躲”,而不是面对。

5. 亲子关系疏远,成年后难以修复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逐步建立的,但如果父母总是用吼叫代替沟通,孩子会逐渐关闭心门。青春期时,他们可能变得叛逆、冷漠;成年后,甚至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很多亲子关系的裂痕,都是从童年时期的吼叫开始的。

如何避免吼叫,培养健康性格?

冷静几秒,换种方式表达——当情绪上来时,先深呼吸,试着用平静的语气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有点生气,但我们好好说。”

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急着批评,先问问孩子:“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做吗?”

用“我”代替“你”——比如,把“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换成“妈妈希望你能安静一会儿。”

设立规则,而非惩罚——提前和孩子约定规则,比如“玩完玩具要收拾”,而不是事后吼叫。

结语

教育孩子,不是音量越大效果越好。吼叫或许能让孩子暂时听话,但留下的心理阴影却可能伴随一生。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用耐心和沟通代替吼叫,让孩子在爱与尊重中成长。

如果你也曾对孩子吼叫过,不妨从今天开始改变。孩子的未来,藏在你的每一句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