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怪孩子“不听话”了!90%的亲子冲突,问题出在父母身上
发布时间:2025-09-30 18:00:00 浏览量:1
“到底要妈妈说多少遍,你才能每次玩完玩具把玩具放回原位?”
“这道题前几天一直给你讲,没有20遍,也有18遍,为什么还是错?你到底有没有用心?”
无数家庭的日常争吵,总以“孩子犯错”开场,以父母的愤怒和孩子的委屈收尾。我们习惯性把矛盾归咎于孩子的叛逆、马虎、拖延、磨蹭,却忽略了一个扎心的真相:大部分亲子冲突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的两种“认知偏差”。
第一种偏差,是父母的“结果执念”,撞上了孩子的“过程世界”。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我们作为父母总用“最终答案”衡量孩子的一切:作业没按时交就是“拖延”,考试丢分就是“不努力”,却看不见他们过程中的挣扎—写作业时被生字难住的烦躁,做题时反复验算却仍出错的挫败,甚至只是想把玩具分类摆好却被打断的慌乱。
说到底我们是长期主义,我们总说:妈妈是为你好,你现在不听,等你以后就知道了!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你到时候怎么上重点高中?怎么上重点大学?怎么找个好工作?你怎么买你想要的好车?好玩具……
可孩子只关注眼前,只关注当下的体验。他们只想着今天的作业能不能少一点,我今天做作业能不能不被妈妈凶?我今天写完作业,能不能去户外运动一会儿.....
正是由于这样的认知偏差,父母的出发点没有错,可错就错在孩子只想要他现在想要的东西。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就一直颇有正义的说出:我是为了你好,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而孩子真正需要的绝不是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父母,而没有对孩子的尊和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总说:“妈妈,你到底真的爱我吗?我感觉你不爱我,你爱的只是成绩好的孩子。”这话真的很扎父母的心,但这就是孩子内心真实的心声。”
第2种偏差,是父母的“刻板标签”,困住了孩子的“成长可能”。
儿子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老师让我儿子担任主持人,因为老师觉得我儿子性格活泼开朗,声音洪亮,我脑海里面立马蹦出三个字“他不行”。可事实上儿子表现得很好,老师很满意,我也很欣慰。我为什么会觉得儿子不行呢?因为他爱人来疯、又有点胆子小、年纪也小、没经历过.....一堆负面的词汇是我对儿子的评价。看吧?最不相信孩子的好像是我们自己。
我们总爱用过去的一件事、一个瞬间,给孩子贴上固定的标签,却忘了孩子每天都在变化:昨天还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他,今天主动跟邻居打招呼了;上次忘记带课本的他,这次提前把书包整理好了。这些细微的进步,都被我们的“刻板印象”忽略。更可怕的是,当孩子反复听到“你就是这样的人”,慢慢会真的相信自己无法改变,最终活成我们口中“糟糕”的样子。这不是教育,而是用偏见扼杀了孩子的成长。
亲子关系里,没有“绝对正确”的父母,只有“愿意成长”的父母。放下对结果的执念,撕掉固化的标签,我们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的内心,让家里的争吵声,变成彼此愿意倾听的心里话。毕竟,我们养的不是“完美的孩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正在慢慢长大的“人”。
如果不是遇到《告别拖延、磨蹭》这本书,我可能还是每天陷入“越催越慢”的恶性循环中!
它告诉我们要想告别无效催促:破解“越催越慢”恶性循环,可以通过行为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自信(因为孩子磨蹭的背后可能是畏难情绪在作祟,通过积极归因,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建立优势圆环)、管理情绪(因为拖拉可能不是因为懒,也可能是因为情绪回避,教孩子如何正确的发脾气?)、自主学习(告别拖拉磨蹭的根本目的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感、胜任感)!
最牛的是它还给姐妹们提供了“可照着做”的实操工作,比如记录自己的情绪,人是自己的自动思维,修正自己的认知偏差,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记录,再面对原来在你看来是非常愤怒的事情的时候,会变得理性、理智,不再限于情绪之中,可以快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了情绪思维记录表,还有行为正轨、归因测试问卷、优势圆环……真的是非常的实操!它帮助我们从“监工”变“伙伴”,通过自我情绪管理和科学引导,减少育儿内耗(比如家长打破规则后如何坦诚沟通,维护信任)。同时帮助孩子成长:培养「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让孩子从“被动应付”到“主动规划”,根治磨蹭、拖延的同时提升自信与自驱力。
此外,偷偷告诉姐妹们:作者可是有近20年家庭教育咨询经验,融合心理学原理(如自我效能感、积极归因),提供可落地的「5步解决方案」,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真实案例,适合3-15岁孩子家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