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贺妈妈”用爱与坚韧托举百名困境儿童求学梦
发布时间:2025-09-30 16:44:03 浏览量:1
在梁平区的志愿服务队伍中,提到贺秀芳,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说起那位常年拄着拐杖、却始终奔走在帮扶困境儿童路上的“贺妈妈”,不少人都能讲出几个温暖的故事。多年来,52岁的贺秀芳,用病弱的身躯和博大的爱心,为上百名身处逆境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默默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篇章。
一本写满牵挂的笔记:未曾谋面的“贺妈妈”
在贺秀芳的办公室里,有几本看似普通却极为特殊的软抄笔记本。
公司行政人员郭红娟2019年初来乍到时,就常看到贺总拿着本子写写划划,起初还以为是工作记录。后来她才明白,贺秀芳默默资助了许多孩子,这些都是“爱心账本”。
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却记录着一行行信息:“张某川,农业银行,卡号XXXX”、“李某素,邮政银行,卡号更换为XXXX”……旁边标注着转账日期:2016年1月6日,2月17日,3月16日……每完成一年的资助,贺秀芳就会用红笔郑重地划上两条斜杠,像一个仪式,也像一份承诺的兑现。页眉处,清晰地写着初衷:“每月300元,贫困学生资助”。
这样做,并非为了留名或求回报,而是源于一个令人动容的原因——因为患病常年服药,贺秀芳的记性变得越来越差。她担心自己忘记及时转账,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
笔记本里的一些孩子,亲切地称她为“贺妈妈”,但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从未与贺秀芳见过面。对此,贺秀芳看得很淡:“自己淋过雨,就想帮别人撑把伞。”
年轻时,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打工的经历,让贺秀芳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企业落户梁平后,她便四处打听因家庭贫困而求学艰难的孩子,默默地资助他们。一批批孩子毕业了,又有一批批新的孩子被记上笔记本,这些笔记,串联起了百余个孩子的青春和梦想。
“只要他们肯读,我就一直供。”如今,笔记本里的名字换了一茬又一茬,贺秀芳的承诺从未改变。
一条充满温情的产线:筑起“家门口”的避风港
贺秀芳的企业位于梁平工业园区。她深知,很多困境儿童的根源在于家庭经济的拮据,而本地不少留守妇女虽有务工意愿,却因需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于是,一条充满人情味的“特殊产线”在公司里诞生了。
这条线上,有十多名女工,她们大多是来自周边乡镇的宝妈。公司为她们制定了灵活的作息时间:可以晚到、可以早走,随时因孩子生病、学校活动请假也不会影响基本待遇。这在讲求效率和准点的流水线作业中,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管理心血和成本。
“产能可能只有正常线的六七成。”贺秀芳说:“但看到她们能挣钱顾家两不误,我觉得值。”
员工蒋英利,自身文化不高,在公司的培养下,她不仅掌握了多项技能,还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员工张光芳,家有两个孩子,丈夫在外地,她靠着摩托车每天往返六公里,在这条线上稳定工作了两年………这条特殊的产线,为一个个家庭筑起了坚实的避风港。
不仅如此,贺秀芳还将这份关爱延伸到更广的层面。
公司设立“职工之家”助学金,专门帮助内部困难员工的子女完成学业。她还积极推动企业向梁平老年公寓、西苑小学等机构进行捐赠,累计超过30万元。她把企业的根,深深扎进服务乡梓的沃土中,在梁平、万州等地的乡镇建立多个“帮扶车间”,精准吸纳300余名留守妇女和困难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蹚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帮扶之路。
一根传递力量的拐杖:病痛压不弯的坚韧的脊梁
在商界,贺秀芳是独当一面的女强人;在公益路上,她更是以身作则的先行者。很多人或许想象不到,这位眼神坚韧、行动利落的“贺妈妈”,多年来一直顽强地与病痛抗争。
由于膝关节坏死,在去年手术前,贺秀芳需要常年拄着拐杖行走,严重时甚至以轮椅代步。即使手术后暂时放下了拐杖,因为常年依靠一条腿支撑,另一条腿负担过重,至今遇到阴雨天或劳累时,仍会疼痛难忍,偶尔还需要拐杖辅助。
就是拄着这根拐杖,她走访了一户又一户困境儿童家庭,送去学费、生活费、米油衣物;也是靠着这股劲头,她在疫情期间不顾家人劝阻,主动到社区参与值守。
身边的员工和朋友们把她的付出和坚韧都看在眼里。在她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
她鼓励公司里的留守妇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立了企业党支部,并作为支部书记,带领党员们坚持每月至少做一件好事。她甚至把公益做成了“家风”,有时顾不上陪伴从外地放假回来的女儿,就把她带在身边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爱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