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阿里“双集中”供养中心的日常太暖了

发布时间:2025-09-30 17:11:57  浏览量:1

在阿里地区儿童福利院的新公寓里,藏族爱心妈妈益西康卓有一个温暖的习惯:每晚总要起身两三次,轻轻为踢被子的孩子们重新盖好被褥。这一床床普通的被褥,盖住的是来自不同乡镇的孩子,温暖的,却是他们共同拥有的家。

2022年阿里地区启动的“家庭式”养育模式改革,彻底改变了60名孤儿的生活轨迹。95.389万元的投入,将爱心公寓楼改造成了一个个真正的家:每户配有客厅、厨房、书房和儿童房,还有了“恩惠屋”“幸福屋”这样充满温情的名字。

“以前孩子们从学校回来,只是从一所学校到了另一所学校。”福利院工作人员感慨道。如今,爱心妈妈与12名左右的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和习惯进行科学分组。目前机构收养的84名儿童,年龄各不相同,却在同一个屋檐下学会了彼此照顾、彼此温暖。

31岁的益西康卓分管着12个孩子,其中4个已经上大学,分别就读于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回家时听到他们喊‘妈妈,我们回来了’。”她说,这种亲情,是以前集体生活中难以实现的。

在毗邻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84岁的次旦老人总是端正地佩戴着党徽。这位曾经为农奴主放牛的老人家,如今常常向其他老人讲述新时代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让我们这些曾经的农奴,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亲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如今衣食无忧的晚年充满感恩:“我想一直跟着党走下去,只要我还能够动。”次旦老人的故事,成为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教材,也让年轻一代护理人员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这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民族团结不仅存在于受助者之间,更深深体现在每一位服务者身上。

水电工朱小林,2016年从四川绵阳来到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如今已能用流利的藏语交流。这个朴实的汉族汉子不仅负责维修,闲暇时还陪老人跳锅庄、打麻将。“节假日他总是主动值班,”同事们说,“他早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家人。”

藏族护理员嘎增,五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老人起居;而来自拉萨的副院长平措卓玛,是一位“阿里二代”——她的父母曾在阿里工作近20年。“帮老人充话费、联络亲属,这些小事让我感到虽然普通,却很有价值。”

近年来,阿里地区将“双集中”——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和儿童福利院工作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形成了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中心不仅配备了20个功能区域,还保留了酥油茶、糌粑等传统饮食,定期组织跳锅庄等活动。

“我们要让老人们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同时享受现代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心已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成为阿里民生保障的一张亮丽名片。更通过联创联建汇聚社会力量:医疗机构开设绿色通道,志愿者定期服务,驻军部队结成共建单位。这种全社会参与的模式,让民族团结在制度保障下生根发芽。

在每周五的例会和各种节庆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重阳节集体祝寿、儿童节过生日,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分享快乐,亲情在陪伴中悄然生长。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超越血缘的亲情。”一位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从次旦老人珍视的党徽,到朱小林为中心修理水电的身影;从爱心妈妈益西康卓检查孩子们就寝的温柔,到护理员嘎增扶起行动不便的老人时的耐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些细微之处悄然生长。阿里高原上的这个特殊大家庭,正用最日常的方式诠释着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不同民族兄弟姐妹的相互扶持与守望相助,才是这个家园最温暖的所在。

(来源:珠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