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荒雨读诗:精神的逆生长——读胡云云诗歌《贪吃的月亮》

发布时间:2025-09-30 13:35:28  浏览量:1

伊沙先生在推荐语中指出,“从来稿中盲选时,我以为本诗是个孩子写的,直到刚才我打开小档案,才发现是成人,再重读本诗,一点问题没有,在《新诗典》,孩子与成人是一个标准,成人以孩子的视角与口吻写的诗,就是标准的‘儿童诗’,本诗正是。”我初读胡云云入典诗歌《贪吃的月亮》,嘴角的弧度不禁上扬,也认为是孩子的作品。在得知是成年人写的儿童诗,就不得不佩服诗人还永葆一颗童心。

所谓成长,其实是一个不断荒芜的过程。伴随认知的成熟,以及世俗的磨砺与洗礼,我们被各种功名利禄、社会规范所裹挟,丢失了孩童瞳孔中那个充满神奇与趣味的世界,失去了那份最初的纯真与自由。当我们戴着精神的枷锁去写作,哪怕是写童年生活,也不过是成人追忆逝水年华的一种怅惘,却再难以重拾那一颗“一闪一闪亮晶晶”的童心了。

记得明代心学大师李贽在他提出的“童心说”中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文学创作应摒弃世俗伪饰,以纯粹本真的初心为内核。我认为,胡云云的童诗《贪吃的月亮》,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生动践行。

童诗必须是孩子的视角去感知世界。《贪吃的月亮》中,开篇“我猜”二字,立刻将读者带入孩童式的好奇语境。孩子内心的猜测,绝不是成年人经过理性推理后的假象,而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的自然表现。

童诗的表达方式必须体现孩子独有的表达习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典型心理特征是“泛灵论”。他们认为世界所有的事物,包括无生命的物体和自然现象,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有情感的。他们喜欢用拟人化手法,与周围的环境建立温暖的情感联结,喜欢通过外物投射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诗人将月亮想象成“贪吃”的孩童,这就突破了成年人的认知定式,回归到童心所具有的本真。

童诗一旦体现了儿童的想象力,才有了儿童诗的诗性。儿童处于“想象力爆棚期”,这正是我们作为成人的短板。儿童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但拥有着不受现实束缚的想象力才更为可爱。他们以他们独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建立起对世界的热爱、好奇与共情能力。哪个孩子不贪吃呢?食物又是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所以诗人将星星比作月亮“嘴角掉落的饼干碎”,这一比喻如此新颖活泼,既保留了儿童眼中星星所特有的细碎、闪亮的特点,又赋予了醇厚的生活气息。只有童心的驱动,才能搭建这样一座由此及彼的联想桥梁,才有这样绝假存真的诗歌画面,也才有了干净、纯澈的诗性光芒。

但毕竟这是一首成年人创作的儿童诗,它又可能为成年人指出了一条心灵救赎的路径。在当代社会工具理性泛滥的背景下,这类童诗创作一如月亮和星星,在我们的世界闪烁着久违的光芒。我们在一次精神的逆生长中,是不是可以让我们暂且逃离成人世界的喧嚣,治愈我们无趣而孤独的生命体验?

(图片由Al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