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发布时间:2025-09-30 11:49:00 浏览量:1
年轻时,总觉得养孩子是水到渠成的事,等到自己成了父母,才明白什么叫“养儿方知父母恩”。
二十几岁,读着育儿书上的“静待花开”,可真正陪伴孩子成长后,才懂得教育终要落到“言传身教”这四个字上。
是啊,少年时总嫌父母唠叨,中年后才发觉,自己竟也活成了曾经“不理解”的模样。
原来,不管是血脉至亲,还是朝夕相处,亲子之间从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的修行。
01
对于亲子关系,我们总有些浪漫的想象。
想象着像《家有儿女》里那样,父母开明,孩子活泼,一家人其乐融融。也盼着能像《小王子》里的狐狸那样,与孩子“建立联系”,彼此需要,彼此驯养。
但生活不是童话,少有天生和谐的亲子关系,多的是日复一日的磨合与成长。
对父母来说,爱是最初的起点,但方法才是最长久的桥梁。
朋友老陈是个典型的“严父”。儿子小时候,他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
后来儿子上了初中,成绩一落千丈,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老陈着急,打也打了,骂也骂了,父子关系却越来越僵。
有一次,他在儿子抽屉里发现一张纸条:“我希望爸爸能对我笑一次。”
老陈这才恍然大悟:亲子之间,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解和尊重。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你看到婴儿,就同时看到了他身边的母亲。”
其实,从来没有“问题孩子”这回事,你看到孩子的问题,就同时看到了他背后的家庭。
一切健康的亲子关系,都需要情感的流动,而大多数亲子矛盾,都源于沟通的错位。
你用命令的语气,他用沉默反抗;你谈学习的重要,他讲自由的珍贵。
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对话,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的点。
02
上个月,参加了一场亲子讲座。
讲师问:“你们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走路时的样子吗?”
台下父母们的眼神都柔和起来,纷纷点头。
讲师又问:“那你们还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不再愿意跟你们说心里话了吗?”
会场顿时安静了。
是啊,曾经无话不谈的亲子关系,怎么就走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
孩子小时候,我们会蹲下来听他咿呀学语,耐心教他认识世界。后来他长大了,我们却习惯站着指挥,用过来人的经验指点他的人生。
表姐和上高中的女儿曾经形同陌路。
女儿嫌她唠叨,她嫌女儿叛逆。每次吵架,表姐最爱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
女儿回怼:“那又怎样?那是你的人生!”
直到有一次,女儿在作文里写:“妈妈总说她是为我好,可她从来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表姐终于明白,真正的距离不是代沟难跨越,而是心与心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岁月在更迭,孩子也在成长。
在各自忙碌的日子里,你有你的期望,他有他的梦想,彼此的世界,都需要重新认识。
最后你会发现,与其要求,不如倾听。
03
有时觉得,养育孩子就像陪他走一段路。
生命旅程中,仿佛存在一个个分岔路口,他蹒跚学步时,你牵着他的手;他青春飞扬时,你在身后目送。
从某个时刻起,他有了自己的方向,自己的速度,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无论我们如何不舍,很多时候,这一刻,就是亲子关系新阶段的开始。
白岩松在谈及儿子高考时说:“从他走出考场那一刻,我就知道,他的人生要他自己走了。”
语气里既有欣慰,也有失落。
可以陪他长大,未必可以陪他走完所有路。
人间路上,各自前行,各有风景,可能是一帆风顺,可能是磕磕绊绊,也可能是柳暗花明。
你是事无巨细的父母,希望为孩子铺平所有道路;他是渴望独立的孩子,想要自己探索世界。
你们是血脉相连的至亲,几年后,你还在原地守候,他却已经展翅高飞。
于是适当放手,成为一种必然。
人到中年,要学会得体地退出。
有些人能陪你走一生,但路上的风景要他自己看。
我们与孩子之间最初的亲密无间,终会发展成健康的距离。
这段距离,是成长、独立、成熟的需要,里面盛满了各自人生的选择与担当。
时间到了,就要学会放手,曾经的依赖,曾经的呵护,注定要一点点淡出。
▽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
父母的修行路上,没有毕业证。
对一段亲子关系,用心去爱,用智慧去经营,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