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要定位,也要“面子”?儿童电话手表的AB面!

发布时间:2025-09-30 10:08:57  浏览量:2

儿童电话手表已不是单纯的“通话+定位”工具,而是一部戴在手腕上的“迷你手机”:公交门禁、心率监测、语音助手……功能列表越拉越长。

当厂商叠加社交与娱乐等功能时,一系列复杂的挑战随之而来:诱导消费、不良信息、隐私漏洞、近视风险……原本的“安全神器”,究竟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担忧?

“安全神器”还是“社交面子”?

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5岁至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人,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这意味着基本上每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拥有智能手表。这一普及率背后,反映了家长们怎样的关切?

家长李女士在孩子三岁时就给孩子购置了电话手表,“出去旅游、下楼遛弯都让他带着,我随时都能找到他,很安心。”李女士表示。

然而,随着儿童电话手表功能的日益丰富和市场发展,家长和孩子的购买动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安全因素依然是家长们的首要考量,他们倾向于购买基础款式,但孩子通常对店里的最新款情有独钟,这种现象属于跟风购买。”销售人员张先生表示。

这种“跟风”背后,是儿童社交需求的体现。“我家孩子说最新款的手表通常外观时尚、功能多,可以互加好友,很有面子。”家长刘先生说。

从安全设备到社交符号,儿童电话手表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不少家长在购买中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大多数家长在不了解孩子心理的情况下,顺从孩子的想法购买最新款,事后才意识到基础款已满足安全需求。

回归实用性的家长不在少数。“儿子今年二年级,平时上学不佩戴,节假日下楼去玩都会带上。我不放心就看下定位,给他发消息询问一下,非常方便。”来店里购买电话手表的家长王女士表示,对她而言,手表主要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通过手表能随时知道他在哪里,心里踏实多了。

从“防丢工具”到“社交面子”,儿童电话手表像一面镜子,照出技术进步、消费心理与教育理念的复杂反应。如何让孩子在“互联互通”中不失安全、在“社交面子”中不过度依赖,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的课题。

“守护神器”还是“管理难题”?

“能定位、可通话”电话手表的确给许多家长带来了便利与安心,被叠加上游戏、社交、拍照等一层又一层“智能外衣”后,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儿童电话手表的过度智能化正在增加他们的管护难度。

这种管护难题在家庭日常中并不少见。市民刘女士的孩子在西安某小学上三年级,她最近为孩子购买了一款儿童电话手表。“她发现,手表有时候会弹出一些诱导消费的广告,孩子很容易点确认。”刘女士坦言,她担心孩子过于沉迷手表的功能,过度智能也不是一件好事。

在社交媒体上,家长们对此现象的吐槽持续不断。自从佩戴电话手表,老师们纷纷向家长反映,孩子们在上课时偶尔听到手表响声,会不自觉地查看手表;在课桌下偷偷玩弄手表,或互相展示手表的新颖功能。尽管上学期间应禁止使用电话手表,但完全杜绝其使用也显得不切实际。

电话手表更新换代的加快,家长蒋女士也陷入了担忧之中:“电话手表屏幕小,孩子有时候玩手表贴得太近,很伤眼睛,我担心这样下去容易导致近视。而且现在的手表花样太多,孩子总是惦记着新功能,注意力很难集中。”

四年级学生家长孙奶奶也反映:“我孙子现在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手表,查看朋友发的消息、拍的照片,有时候一看就是半小时。本来想着买手表是为了方便联系,没想到现在倒成了一种依赖。”

儿童电话手表在功能激增的同时,埋下了多重隐患。当手表的功能远超“保持联系”这一基本需求,孩子沉迷的时间与日俱增,如何做到“功能做减法、标准做加法、监管做乘法”,值得思考。

让手表回归“守护”,而不是“负担”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标准从电池安全、网络沉迷防治、个人信息保护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儿童手表产品的安全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安全技术规范的出台,与儿童电话手表功能不断扩张、产品边界模糊的行业现状密切相关。日益丰富的功能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隐患与监管挑战。

儿童电话手表功能日趋丰富,实质上是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产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厂商为了差异化优势、提升产品吸引力,不断将创新重点放在功能叠加上。与此同时,社交、娱乐等功能的引入,也为产品开拓了应用内消费及持续性运营收费等增值服务空间。

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销售员建议,家长在购买前应明确核心需求,许多产品具备的App后台监管功能,需配合家长的严格管理才能真正生效。对于多数家庭而言,以满足安全与联络为基础,选择功能简约的款式,避免陷入“既要又要”的消费陷阱,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在具体使用上,家长张女士分享了她的管护经验:“我们家的规矩是,手表主要用于紧急联系和定位,游戏和拍照等功能只有周末才能用,而且每次不超过30分钟。刚开始孩子有些不习惯,但坚持下来后,她现在使用手表很有节制。”

业内人士沈经理呼吁厂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当前许多产品在竞争驱动下已趋近智能手机,这模糊了儿童电话手表的设计初衷,”他表示,“优秀的产品应助力儿童成长,而非增加管理负担。儿童电话手表应回归‘安全’与‘沟通’的本质。”

儿童电话手表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其便利性毋庸置疑,但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安全,仍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理性消费、科学引导、适度使用,或许才是让儿童电话手表真正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所在。只有在便利与隐忧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一科技产品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有益工具。(记者 寇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