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称“空气污染影响儿童视力”,眼科专家:有相关性,但最大风险易忽视
发布时间:2025-09-29 02:42:02 浏览量:2
9月23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子刊(PNAS Nexu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正在影响儿童视力。文章指出,人们常认为儿童近视主要是由基因和生活习惯决定的,而忽略了环境因素。这项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儿童的视力有害,尤其是年幼的儿童。同时团队还提到,此现象在东亚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如何看待这项研究?儿童视力与环境的关系究竟有多大?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屈光科行政副主任张志华带来解读。
空气污染物对低龄儿童影响更大
据悉,该研究由包括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等在内的团队共同参与,借助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分析了环境、基因和生活习惯因素(比如电子设备的屏幕使用时间)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
研究发现,空气中二氧化氮(NO2)和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与儿童视力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空气更清洁的地区,儿童未经矫正的视力表现更佳。空气质量改善与儿童视力提升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尤其在小学生群体中最为明显。相比之下,年纪较大的学生和高度近视儿童受空气因素影响较小,他们的视力更多受基因支配。
此外,团队发现污染的空气会导致眼睛发炎和压力增大,减少对眼睛健康发育很重要的日光照射,并引发眼睛的化学变化,导致眼睛形状改变,从而引起近视。为此,团队提出建议:可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在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在校园周边设立“清洁空气区”、上下学时段实行校园周边道路限行等,都可能对儿童眼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研究证实户外阳光对视力的重要性
张志华解释,该研究属于大数据模型与生信分析的结合,尚无临床验证的数据支撑,但从一个新角度证实了户外阳光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在临床上已经被证实,适当的户外活动有助于延缓近视进展。”她提到,“近视是由于眼球结构改变,如眼轴变长,导致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而阳光中的自然光线可刺激视网膜的多巴胺分泌,从而抑制眼轴过快生长。”
“根据该项研究,阳光、空气污染和户外活动三者有着密切关联,如发生中重度污染时,学生势必会减少户外活动时长,同时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也减少。”除此之外,空气中的污染物也可能造成眼部炎症、充血等,造成如巩膜炎等情况也将引起视力下降。“研究同时也对儿童的年龄层进行了一定分析,如小学生群体受到影响最大。在临床上,眼轴快速增长的阶段主要集中在0至3岁、3至6岁、12至18岁这3个时期,其中0至3岁是眼轴发育最快速的阶段,也与研究结论相吻合。”张志华说。
比起环境,用眼习惯仍是最大近视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让阳光对视力真的“有效”?“目前学界共识为:有效的户外活动需要在亮度超过2000勒克斯的环境中进行,每次持续至少15分钟。每天以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为宜,每周累计达到14小时,多多益善。”张志华介绍,户外活动可以在一天内分时段进行,亮度较高(大于10000勒克斯)的操场等空旷场地是不错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夏季尽量选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后外出,而冬季选择正午时分,并不是非得‘暴晒’,如夏季树荫下的亮度也大于7000勒克斯,在极端的空气污染时,家中朝南房间的窗边也可为孩子带来适合的光照。”
在此次研究前,大众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和用眼习惯是与儿童近视最相关的变量,“其实,即便比起遗传因素,近距离用眼和长时间用眼依旧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如果说近视防控有100分,近60分都与写字等用眼姿势相关。”张志华最后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更重视孩子的眼健康管理,在家中也会选择符合我国台灯光度等级A级、AA级的产品,“但需要注意确保有环境灯光,光靠护眼灯是不够的;同时避免台灯频闪,也容易造成眼部疲劳。”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