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亲子内耗,都因这个问题没答对
发布时间:2025-09-29 22:39:00 浏览量:1
那天放学回家,小女儿多多犹豫地走到我面前,小声说:“妈妈,我前两天手扭了一下,但没有告诉你…你会不会生气呀?”
我看着她小心翼翼的样子,心里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我说:“妈妈不会生气,但妈妈会很担心你。”
检查了她的手,确认只是肌肉有点挫伤后,她松了口气,接着问出了那个让我深思的问题:
“那妈妈,我做什么你会生气呢?”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
1
孩子为什么总在试探
我意识到,孩子的许多焦虑、恐惧,都源于他们不确定父母会有什么反应。
他们每做一个行为都在试探:
这样做妈妈会生气吗?
那样做会被批评吗?
这种不确定性让孩子活在担忧中,变得畏手畏脚、无法松弛。他们宝贵的精力,浪费在了揣测父母心思上。
如果我们能明确告诉孩子:
“什么样的行为我会生气,什么样的行为我不会”那么,孩子和我们,是不是都能更放松?
2
那么,到底什么事会让我生气?
认真思考后,我给了多多这样的回答:
“只有当你伤害自己时,妈妈才会真正生气。”
她追问了很多具体情境:
考试没考好会生气吗?——不会
做错事会生气吗?——不会
偷偷刷手机、偷吃糖会生气吗?——不会
我解释说:“这些行为妈妈确实不鼓励,但妈妈理解,小孩子都会想做些大人不让做的事。妈妈是否生气,不取决于你是否‘听话’,而取决于这个行为的后果是否对你造成了巨大伤害。”
比如偷吃糖:吃多了可能会长蛀牙,但长一两颗蛀牙不算“巨大伤害”。可如果满口牙都坏了,导致无法正常吃饭、营养不良、影响健康——那妈妈就会很生气。
3
“生气”和“不喜欢”的区别
我们还一起区分了“生气”和“不喜欢”:
生气: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对应的是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不喜欢/不高兴:程度轻很多,对应的是那些不理想、但理解的行为
比如:“你偷偷吃糖这个行为,妈妈不喜欢,可能会不高兴,但不至于生气。”
4
明确界限后,孩子终于放松了
这番对话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多多的变化——她整个人松弛了下来。
虽然我一直自认是给予孩子很大空间的妈妈,很少生气、从不打骂,但孩子依然会观察、会比较、会揣测。没有明确的界限,孩子就永远在试探。
而当我们把“底线”清楚地画出来:
哪些是绝对不允许的(伤害自己/他人)
哪些虽然不鼓励但可以被理解(大多数“犯错”)
孩子反而获得了真正的安全感。他们知道:“只要不越过这条线,我就可以放心做自己。”
5
把精力还给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或许都该思考:我们到底在为什么生气?
是因为孩子没按我们的预期行事?还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真的会带来严重伤害?
当我们能清晰回答这个问题,并把这个标准传递给孩子时,我们和孩子,就都能从无谓的焦虑中解脱出来。
把试探和揣测的精力,还给真正的成长。这或许,就是我们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育儿,是一场关于理解与成长的漫长修行。
一次坦诚的对话,能解开孩子心中的一个结;而一种持续的沟通智慧,则能为亲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石,让清晰的边界和松弛的陪伴成为日常。
如果您也希望终结孩子的试探与内耗,建立彼此安心的亲子关系,欢迎了解我的 《智慧父母亲子沟通课》。
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学会:如何让每一次沟通,都成为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