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隆中对》之枉驾顾之释义(国学经典,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29 16:11:31 浏览量:1
《隆中对》第二段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释义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可如同一条卧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评论
《隆中对》第二段虽篇幅简短,但通过精炼的对话和对比手法,在情节推进、人物塑造和主题铺垫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定调:侧面烘托与“卧龙”的出场
本段最核心的作用,是通过徐庶之口,从侧面为诸葛亮的形象定调。徐庶将诸葛亮誉为“卧龙”,这是一个极具分量的比喻。“龙”在传统文化中是神圣、权威和超凡智慧的象征,而一个“卧”字,则精准地刻画了诸葛亮此时才华内敛、隐居于野而待时飞腾的状态。这不仅与前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的抱负相呼应,更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向刘备和读者确认:这是一位能够扭转乾坤的顶级人才。
性格碰撞:刘备的务实与徐庶的坚持
段中刘备与徐庶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心理。
刘备的“君与俱来”:刘备听闻“卧龙”后,第一反应是让徐庶带诸葛亮一起来见。这并非怠慢,更可能反映出他作为一位四处奔走的务实军阀的习惯性思维,也可能表明他此时尚未完全意识到诸葛亮的独特性。徐庶的“枉驾顾之”:徐庶立刻纠正了刘备的想法,强调诸葛亮“不可屈致”,必须“枉驾顾之”。这既凸显了徐庶的真诚和知人之明,更关键的是,借此强调了诸葛亮自尊自重、绝不苟且出仕的清高品格和非凡价值。真正的贤才需要君主以最高的诚意亲自去邀请。这一来一往的对话,通过对比手法,既制造了小小的波澜,也为下文“三顾茅庐”的情节做了坚实的铺垫。
承前启后:推动情节与奠定基调
从全文结构看,第二段是一个关键的情节推进器。它承接首段对诸葛亮的侧面描写,通过徐庶这个“引路人”,将刘备正式引向诸葛亮,直接引发了后续“凡三往,乃见”的核心事件。
同时,本段也奠定了刘备与诸葛亮未来关系的基调。徐庶对诸葛亮出山方式的坚持,暗示了诸葛亮将来不会是一个唯命是从的普通臣子,而是一位需要君主以师友之礼相待的战略合伙人。刘备最终接受建议,也初步展现了他思贤若渴、善于纳谏的明主特质。二人“鱼水之交”的关系,在此已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第二段如同一座精巧的桥梁,笔墨经济而意蕴丰富,成功地完成了推荐贤才、刻画性格、推动故事的多重任务,为《隆中对》这一核心场面的到来做足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