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家长敢“立界”才是真教育:适度“翻脸”养出孩子的自觉力

发布时间:2025-09-29 15:17:54  浏览量:1

晚上八点半的书桌前,三年级的朵朵把橡皮抠成了碎渣,数学口算题半小时只写了两道。妈妈第三次耐着性子说“宝贝快专注点”,朵朵却头也不抬地回:“反正你最后都会等我,还会帮我检查。”这句话像根刺扎进妈妈心里——半年前,朵朵还能主动完成作业,

如今的“拖延”,竟像是自己“惯”出来的。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践行“温柔教育”的家庭里并不少见。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年发布的《亲子教育模式调研》显示,65%主打“无条件接纳”的家庭中,孩子出现了作业拖拉、厌学摆烂、规则意识薄弱等问题。不少家长将“温柔”等同于“无底线妥协”,以为不批评、不拒绝就是对孩子的爱,却没意识到:孩子的自觉,从来不是“哄”出来的,而是在“有边界的爱”里慢慢长出来的;家长适度“翻脸”,不是不爱,而是帮孩子看清规则的边界。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理解孩子的情绪,但很多家长误读了它的内核——将“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同于“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就像朵朵妈妈,最初总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较真”:朵朵写作业磨蹭,她就用“写完看动画片”来哄;朵朵摔碎了水杯发脾气,她只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却没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朵朵在幼儿园抢了小朋友的玩具,她还替孩子辩解“只是好奇”。

一次次的“无原则退让”,让孩子摸清了家长的“软肋”:反正妈妈不会真生气,反正闯了祸有人收拾,反正不努力也能得到想要的。久而久之,孩子的“得寸进尺”成了常态——作业从晚上七点拖到十一点,玩具扔得满地都是也不收拾,甚至对长辈说话也带着不耐烦。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说:“父母的温柔,要带点‘锋芒’。孩子可以哭,可以表达委屈,但不能用哭闹当武器;可以有情绪,但不能用情绪伤害别人、破坏规则。”真正的“无条件接纳”,接纳的是孩子的“不完美”——比如考砸了的沮丧、想玩不想写作业的抵触,而不是接纳“不努力、不尊重、不负责”的行为。

邻居家的男孩小辰,曾因为抢同学的漫画书被老师找家长。妈妈却笑着说“孩子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从未让小辰道歉。直到小学三年级,小辰因为拒绝分享教具和同学打架,班里没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他才哭着问妈妈“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这时妈妈才明白:没有规则的温柔,不是滋养,是伤害;把“纵容”当“爱”,只会让孩子失去理解他人、遵守规则的能力。

提到“家长翻脸”,很多人会联想到打骂、指责,但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翻脸”,是“冷静地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而非情绪化的发泄。

朵朵妈妈曾为“起床难”头疼很久:每天早上,朵朵赖床到七点半,妈妈要帮她穿衣服、挤牙膏、热好早饭,还要一路小跑送她去学校,就怕迟到。可朵朵非但不感激,还总抱怨“妈妈你催得我好烦”。直到有一次,妈妈提前和朵朵约定:“从明天起,七点必须起床自己收拾,要是晚了,就自己走路去学校,迟到了也得自己跟老师解释。”

第二天,朵朵果然又赖床了,等她慢悠悠起来时,已经七点四十。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收拾,只是平静地说:“约定好的,你得自己去学校。”朵朵哭着闹着要妈妈送,妈妈却没有妥协。那天,朵朵背着书包走了四十分钟,迟到了半小时,还被老师罚站。从那以后,她每天六点五十就自己起床,还会提前把书包收拾好。

儿童心理学中有个“后果体验法则”: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不是靠家长的说教建立的,而是靠“亲身体验行为后果”慢慢养成的。你替孩子承担所有麻烦,孩子就永远学不会“克制欲望”;你永远不跟孩子说“不”,孩子就永远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就像同事家的女儿乐乐,以前总忘带作业,同事每天都会请假去学校送。直到有次同事出差,乐乐没带语文作业,被老师批评后,自己哭着给妈妈打电话。从那以后,乐乐每天睡前都会把第二天要带的东西检查三遍。同事后来感慨:“以前总觉得‘帮孩子省事’是爱,现在才明白,让孩子‘自己碰壁’,才是教会她负责的最好方式。”

“翻脸”不是目的,守住教育的底线才是。真正智慧的家长,不会随意发脾气,而是会提前和孩子约定好规则,一旦越过底线,就坚定地执行后果。这三条底线,普通家庭照做,就能帮孩子养出自觉力。

1. 学习态度底线:“可以考不好,但不能不努力”

很多家长把“分数”当成底线,孩子考差了就批评,却忽略了“态度”才是关键。孩子可以因为知识点难而做错题目,但不能因为“不想写”就敷衍作业;可以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但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放弃复习。

朵朵以前写作业时,总是随便画几笔就交差,数学题不验算,语文生字也写得歪歪扭扭。妈妈没有骂她,而是和她约定:“妈妈不要求你考100分,但作业必须认真写——数学题要验算,生字要写工整,要是敷衍,就重新写,直到认真为止。”有一次,朵朵为了快点看动画片,作业写得很潦草,妈妈没有妥协,陪着她重新写了一遍。几次之后,朵朵明白了“认真”是必须遵守的规则,后来写作业前,还会自己列个小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效率明显提高。

分数是暂时的,态度是终身的。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但不接纳孩子的“不努力”,才能帮孩子养成对自己负责的学习态度。

2. 尊重他人底线:“可以有情绪,但不能没教养”

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看见,但“发泄情绪”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可以哭,可以说“我很生气”,但不能说脏话、顶撞长辈,更不能摔东西、欺负同学——这是做人的基本底线。

有次朵朵因为妈妈不让她多看动画片,脱口而出“你真讨厌”。妈妈立刻停下手里的事,严肃地说:“妈妈知道你想看动画片很着急,但‘讨厌’是不尊重人的话,你必须道歉。不道歉的话,今天就不能看动画片了。”朵朵一开始不肯,妈妈就耐心等她冷静,直到她主动说“妈妈对不起”,才和她一起商量“每天看多久动画片合适”。后来,朵朵再发脾气时,会说“妈妈我有点生气,想自己待五分钟”,而不是用伤人的话发泄。

尊重是教养的起点,也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基础。 守住这条底线,孩子才能学会理解他人、好好沟通,未来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理能力底线:“可以做不好,但不能不做”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学也不迟”,却忘了自理能力是责任感的基础——自己的衣服自己叠、自己的书包自己收拾、自己的餐具自己洗,这些小事看似简单,却能让孩子明白“我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朵朵以前总把衣服扔得满地都是,妈妈每次都帮她收拾。直到有次妈妈说:“从今天起,自己的衣服要自己叠,叠不好妈妈可以教你,但不能让妈妈帮你叠。要是乱扔,第二天就没干净衣服穿。”有天晚上,朵朵又忘了叠衣服,第二天早上找不到想穿的裙子,急得快哭了。妈妈没有帮她找,而是教她怎么快速叠衣服。从那以后,朵朵每天睡前都会把衣服叠好,放在床头。

你替孩子做的越多,孩子越觉得“这些事和我没关系”。 让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是“折腾”,而是帮他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养出“自己的事自己扛”的责任感。

上周,朵朵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举着一张小奖状,说“妈妈,我今天主动帮老师发作业,老师夸我负责任”。妈妈摸着她的头,想起半年前那个磨蹭、任性的小女孩,突然眼眶发热——原来所谓的“翻脸”,从来不是不爱,而是用更理智的方式,帮孩子看清规则、学会负责。

很多家长怕“翻脸”会伤害亲子关系,却忘了:没有规则的爱,是溺爱;没有底线的温柔,是纵容。就像给树浇水,既要给足水分,也要及时修剪枝丫,树才能长得笔直;教育孩子,既要让他感受到温暖的爱,也要让他知道“有些事不能越界”,孩子才能长得端正。

别再做“不敢翻脸”的家长了,你每一次坚定的“立界”,都是在给孩子织一张“安全网”,让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规则里安心地探索、成长。等孩子长大后会明白:那些你“不妥协”的瞬间,那些你“有点凶”的时刻,藏着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