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频繁眨眼、耸肩、清嗓?这些小动作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警报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29 11:33:52  浏览量:1

“孩子最近总不停眨眼睛,我以为是看屏幕太久;他频繁耸肩,我又觉得是故意搞怪,可这些动作都持续三个月了还没消失……” 一位家长在看诊时讲的话,说出了不少家长的共同困惑。事实上,这些看似 “坏习惯” 的小动作,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早期信号,而我国超 60% 的抽动症患儿家长,在首次带孩子就诊前,都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被误读的 “小动作”:抽动症的典型症状

儿童抽动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核心症状是不自主、反复出现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其中,运动抽动常见表现为挤眼、皱眉、耸鼻子、噘嘴、摇头、耸肩、甩手等;发声抽动则包括清嗓子、咳嗽、吸鼻子,严重时还可能发出怪声甚至秽语。这些症状有个明显特点:情绪紧张时会加重,睡着后就消失,且状态不稳定 —— 有时会突然变严重,过段时间又自行缓解。

很多家长容易把抽动症当成孩子 “调皮捣蛋” 或 “养成的坏习惯”,但它和普通行为有本质区别:抽动症的动作不受孩子自控,重复且没有明确目的。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可能频繁眨眼,自己却完全没察觉;或是安静坐着时突然清嗓子,就算想控制也停不下来。

二、抽动症的 “隐形伤害”:比动作更痛的是心理创伤

虽然抽动症本身一般不会影响孩子智力,但如果长期不干预,很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孩子常因这些异常行为被同学嘲笑、孤立,有的还会遭遇校园欺凌。相关研究显示,约 50% 的抽动症儿童会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20% 会患上社交恐惧症。有个 12 岁的患儿就曾说:“我最害怕上课回答问题,一紧张就会不自觉发出怪声,全班同学的目光都会集中到我身上,特别难受。”

更棘手的是,抽动症还常常和多动症、强迫症、学习障碍等疾病共病。大约 60% 的抽动症患儿同时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标准,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的情况 —— 成绩不好会让孩子更自卑,反过来又加重抽动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三、早发现早干预:家长该掌握的应对方法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就要警惕了:

抽动症状持续时间超过 1 年;

抽动动作的频率慢慢变高;

同时出现情绪问题(比如容易烦躁、低落)或学习困难;

用 “奖励惩罚” 的方式也没法纠正这些行为。

当前,抽动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行为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家长首先要避免过度关注或指责孩子的抽动动作 —— 越提醒,孩子可能越紧张、症状越明显;可以通过陪孩子运动、听音乐、玩亲子游戏等方式,帮孩子缓解压力。如果是中重度患儿,医生可能会开具硫必利等药物来控制症状,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结语

抽动症从来不是孩子的 “错”,更不能作为 “教养失败” 的证据。当孩子那些看似 “调皮” 的小动作反复出现时,家长不妨多一份耐心观察,少一份责备。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科学干预,才能帮孩子摆脱 “无法控制” 的烦恼,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