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休学儿子重启校园:我们踩过的坑,愿你不必再走
发布时间:2025-09-26 14:27:31 浏览量:2
01 从“小苗头”到“休学”:我曾亲手把孩子推远
儿子的厌学,最初藏在初一下学期的细节里。课本摊开却对着发呆,作业拖到深夜才动笔,老师反馈他上课提不起劲——这些信号,我当时只当是“孩子都会有的小毛病”,轻飘飘教训几句“中考在即,必须好好学”,便没再深究。
直到期末成绩跌出班级前30,高中都成了未知数,我才慌了神。严厉斥责时,儿子憋出一句“上学没意义”,我更是火冒三丈:“不读书将来扫大街都没人要!”
那之后,我把他的时间捆在书桌前,监督着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可初二开学才两个月,他彻底“摆烂”,说什么都不肯去学校。我从震惊到愤怒,再到对着空书包掉眼泪,找老师、托亲戚、叫同学劝说,全不管用。儿子把自己锁在房间,除了吃饭绝不露面,白天黑夜抱着手机打游戏,像一头拒绝沟通的小兽。我看着他,满脑子都是“再这样下去,孩子就毁了”的恐慌。
02 求救信号被我忽略:孩子的“躺平”,是情绪的崩溃
焦虑到失眠时,我终于决定求助专业力量。在学习中我才明白,心理动力学里有个核心观点:所有行为背后都有心理动因,孩子的厌学、沉迷游戏,不是“叛逆”那么简单。
试着站在儿子的角度回溯,我才惊觉自己漏看了太多。刚上初中,班主任要求严格,课程节奏陡然加快,他曾跟我抱怨“压力好大”,我却总说“大家都一样,再坚持坚持”,然后立刻绕回“要努力”的话题。那时的他,其实已经在情绪里挣扎,而我不仅没接住他的求助,还不断用“批评”“指责”把他往回推。
他本就不是抗压能力强的孩子,繁重的学业压着,负面情绪没处发泄,最后像攒满了水的桶,彻底溢了出来。“不去上学”不是他的任性,而是他撑不住时的“自我放弃”——原来那些我以为的“小抱怨”,全是他向我伸出的求救手,可我一次次视而不见。愧疚像潮水涌上来时,我才真正想通:要救孩子,得先改变我自己。
03 三步走:先稳住自己,再温暖孩子
孩子的力量大多来自父母,给足心理营养,他才有勇气重新站起来。这一路,我认准了三个方向:
1. 先卸自己的焦虑:父母不慌,孩子才敢放松
儿子休学后,我每天像踩在火上——他黑白颠倒玩游戏,我怕他身体垮掉;他躲在房间不说话,我怕他彻底“废”了。这种焦虑像根刺,让我说话带火、做事带急,可儿子的反应只有一个:逃得更远。
直到学习时了解到,青春期孩子格外在意他人眼光。对儿子来说,“同学上学我在家”本身就是种压力,他怕别人的异样眼光,所以躲着不出门;用游戏打发时间,其实是在“自我保护”。想通这一点,我的焦虑慢慢散了,不再盯着“他什么时候复学”,而是琢磨“怎么帮他面对困难”。当我不再把负面情绪甩给孩子,他紧绷的肩膀,悄悄松了些。
2. 修复亲子关系:关系对了,问题才好解
以前我总想着“纠正”他,开口就是“你该上学了”“别玩游戏了”,可越说,他越抗拒。后来才明白,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关系融洽了,说什么他才愿意听;关系僵着,再对的道理都是耳旁风。
我开始把他当成“需要帮忙的孩子”,而不是“不听话的问题少年”。他熬夜打游戏,我不再指责,只默默在客厅留盏灯;他偶尔愿意出来吃饭,我只聊他感兴趣的游戏,绝口不提学习。起初他总带着防备,试探我的“底线”,但当他发现我不再“逼”他,真的在接纳他的样子时,他慢慢愿意跟我多说几句话了。当亲子关系从“对抗”变成“靠近”,我知道,转机要来了。
3. 给足爱与鼓励:帮他把内心的力量找回来
休学在家的那段日子,儿子的状态特别差——不自信、迷茫,甚至说过“我是不是没用”"活着没意思”。以前我总想着“为他好”,却忘了他最需要的是“不管你什么样,我都爱你”。
我不再说教,只做好该做的事:每天变着花样做他爱吃的菜,定期给他零花钱,他想出门散步,我立刻放下手里的事陪他去。有次他跟我说:“妈,我以为你们会嫌弃我现在这个样子。”我抱着他说:“你是我儿子,不管你上学还是在家,我都爱你。”
就是这些小事,慢慢攒起了他的力量。他开始主动关掉游戏,翻出以前的课本看;后来甚至会跟我讨论“这个知识点我以前没弄懂”。当他说“妈,我想试试回学校”时,我知道,那个曾经阳光的儿子,正在慢慢回来。
04 慢慢来,才是最快的路
儿子复学后,并非一帆风顺——有几次他回来抱怨“上课听不懂”“压力好大”,甚至说“不想去了”。但这一次,我没有慌。我知道,他心里的情绪不是一天攒下的,恢复也需要时间,我不能指望他“一夜变好”。
我陪着他一起面对:听不懂的知识点,我们一起找网课补;觉得压力大,就请假在家休息一天。我的从容,好像也传染给了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遇到困难就逃避,而是会主动说“妈,我再试试”。后来班主任跟我说:“你家孩子现在状态特别好,是真的想学习了。”
看着儿子坐在书桌前认真做题的背影,我常常想起那段黑暗的日子。其实,孩子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盯着“问题”,却忘了探寻背后的原因。比起“逼孩子变好”,不如先学着“陪孩子面对”——当父母愿意慢下来,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有勇气,重新站起来,走向属于他的未来。
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学习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