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孩子小传》百万稿费捐赠背后的事,听14位跨界人士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5-09-26 17:02:39 浏览量:2
近日,“‘教育文学融合 助力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暨《新孩子小传》百万稿费捐赠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举行。活动由韬奋基金会和江汉大学新阅读研究院主办,电子工业出版社和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联合承办,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新孩子”专项基金协办,汇聚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专家学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共探教育与文学融合路径,推动全民阅读发展。
此次研讨会是“书香暖神州 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的全国第一场专题学术研讨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阅读研究院创办人朱永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翟博,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成员王志庚,《盲童文学》主编刘爱姝,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阚丽君,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原主席张明舟,《长江丛刊》原执行主编郑因,新阅读研究院理事长兼执行院长李西西,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徐静,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学者、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新孩子”专项基金发起人童喜喜,北京市海淀实验小学校长宋继东出席。来自四川、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专家学者、校长和骨干教师、公益机构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书香暖神州 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是韬奋基金会的公益品牌“书香暖神州”项目的一次深化探索。该计划总价值2亿元,将在5年中为1000~2000所中小学捐赠价值1亿元的优质图书、价值1亿元的配套课程研发和公益服务。为助力该计划顺利实施,以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体系、以新教育真实案例为原型创作的“非虚构教育文学”《新孩子小传》系列童书的第一笔100万元稿费捐赠给该公益项目。据悉,《新孩子小传》的全部稿费及作者去世后50年的知识产权收益,均将100%捐赠公益事业,优先用于该计划的实施。
公益捐赠现场
活动现场,童喜喜将《新孩子小传》稿费捐赠给韬奋基金会,资助全国第一批“书香暖神州 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成员单位负责人、代表学校,并进行公益签约。
在活动中,各位不同界别的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文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教学指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如何在传承中实现创新,是举世瞩目的焦点议题。新教育实验是其中一个非常难得的亮点,发展到今天已深入人心。参与其中的青少年不仅获得了更多知识,更具备了活跃的、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还实现了精神成长和心灵健康的协同相伴。新教育实验取得了重要成果,赢得了广泛认同。
他提到,新教育理念中,阅读尤其是自主阅读是重要倡导和推进途径。为此,创作更多为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优秀文学作品,成为教育向文学提出的要求和期待。新教育实验希望引导更多孩子崇尚经典、致敬经典、阅读经典,从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中感受人类思想力量;同时,倡导更多当代作家创作与新时代孩子需求相适应的文学新作,让孩子们感受时代气息,憧憬美好未来。这一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现实。希望更多中国作家像童喜喜一样参与这一美好行动,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翟博表示,在当前AI时代泛阅读、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流行的背景下,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发展,特别是引导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丰富知识、塑造精神世界的战略命题,也是落实全民阅读愿景的基础工程。教育工作者应在全民阅读中发挥关键作用。
他认为,“教育文学融合,助力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意义深远。教育与文学相互滋润、深度共生: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中,名人名作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文学通过教育得以传播深化,教育通过文学实现灵魂塑造——教师对作品思想与内涵的深度解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境界。童喜喜作为一位兼具大爱情怀与教育情怀的优秀作家,其作品深刻契合儿童阅读需求,对提升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作用显著。
刘伯根同时表示,“书香暖神州”项目是推动阅读的重要平台。韬奋基金会联合各界十余年捐赠图书,至今仍然在不断创新:精准供给特定群体,如“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是针对学生群体;升级阅读生态,结合阅读引领与互动。童喜喜捐赠《新孩子小传》百万稿费支持公益项目,正是文学创作者与阅读推广者协力的典范。期待出版社推出更多新时代儿童文学读本,教育界将优秀图书转化为新教育资源,让莘莘学子今日所读之书,铺就其未来之路。
新阅读研究院理事长兼执行院长李西西提出,教育为文学赋予使命,而文学又为教育注入生命。新阅读研究院期待与更多力量携手并进,以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为平台,共同推进教育与文学的融合,共同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认为,第一,教育与文学的融合是必然的。它们一脉相承,互为表里。教育为文学赋予使命,文学为教育注入生命,共同滋养着人类的精神文明。第二,《新孩子小传》百万稿费的捐赠,是文学与教育的双向奔赴。作者童喜喜既是作家也是教育学者,她以文笔记录教育,以学者视角书写文学,实现了教育文学融合的实践探索。这笔捐赠是将文学成果回馈教育,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良性文教共生。第三,通过公益推广专业阅读,实现教育和文学在大众心中的融合,是新阅读团队必然的努力方向。
李西西介绍了由韬奋基金会、中国儿艺会新孩子专项基金与新阅读研究院共同发起的“书香暖神州 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他表示,该计划不仅捐赠图书,更捐赠领读方法和服务,依靠专业、系统的可持续机制来推广阅读。同时,新阅读研究院作为国内首家以基金会模式运作的阅读研究院,致力于构建一个专业、公开、透明的平台。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加入,以专业研究支撑全民阅读推广。
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徐静表示,电子工业社作为工信部直属的科技与教育出版社,43年来深耕科技、教育、出版服务一体化发展。电子工业社坚守出版使命,重点支持《新孩子小传》等融合教育性与文学性的原创读物,推动优质内容惠及青少年;助力阅读公益,以此次捐赠百万稿费助力“书香暖神州”计划为起点;协同各方构建中国特色阅读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坚信教育文学融合将激发儿童想象力、创造力与共情力,为培养时代新人注入力量。
北京市海淀实验小学校长宋继东结合该校的阅读情况,谈及思考与感触。第一,感动于朱永新教授的引领。新教育理念让学校将晨诵、午读变成了呼吸般的习惯,让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成长。不少学生出版了个人作品,相关文章登上省级刊物,是阅读照亮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第二,感动于以书为桥的深情。作者童喜喜捐赠百万稿费,承诺5年捐赠两亿的图书与课程服务。这并非简单的捐赠,而是一群有情怀的教育人、出版人用最纯粹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读书的力量。这份坚持,让更多人看到了全民阅读从口号到行动的温度。第三,感动于教育文学融合的远见。当课堂有了文学的温度,孩子的书包里装着爱读的经典,这就是在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搭梯,为民族的未来种下种子。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眼里有光,一个善读书的民族未来有望。第四,感动于行动研究的务实。此次活动汇聚专家思想,呈现一线叙事,这种从实践出发的研讨正是当下所需。阅读推广不是“一刀切”的任务,而是“因校制宜”的探索。
宋继东表示,海淀实验小学将以此为契机,把“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纳入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阅读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既建好硬件,更打造“读得好”的生态;引导孩子从书中汲取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文温度;携手全国伙伴共享经验,让每所学校找到阅读密码,让每个孩子在书香中遇见广阔世界。
《新孩子小传》作者、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学者、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新孩子”专项基金发起人童喜喜说,自己十几年投入教育公益之中,本身就是教育和文学的融合。她提出3个观点:第一,以文学应对AI时代的挑战。当有专家预言有20%可能AI将取代人类时,文学界必须提前探索个体如何驾驭技术。真正的作家应创作“驾驭人工智能的文学作品”,而非简单故事。这是文学最迫切的使命。第二,以专业阅读改变当下教育。教育需要标准,阅读却指向自由;教育需统一教材,阅读允许个性组合。这种张力中,阅读能发扬善念,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以科学研究实现全民阅读。推广阅读是毛细血管工程,推广人需用科学武装。大众唯有验证实效,才会真正相信阅读力量。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从儿童文学创作视角切入,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需具备“穿越回童年”的共情能力。他认为,教育与文学的融合应立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用生动的文学表达传递教育理念,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成长的力量。
他说,《新孩子小传》应该从描写秋季开学的那册开始读,这样才能完整体验一年级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过程。《新孩子小传》让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一年级时光,说明作者童喜喜真正掌握了儿童文学作家那种“回到童年”的特殊能力。
高洪波认为《新孩子小传》有3个突出特点:第一,具有扎实的低幼教育理论支撑,让作品具备普及性;第二,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作品具有可操作性,对家长和老师很有启发;第三,充满艺术感染力,书中融入大量诗歌文学元素,塑造了鲜活的花儿老师形象,可读性很强。总之,童喜喜用幽默快乐的方式,创造了珍贵的童年记忆。
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盲童文学》杂志主编刘爱姝分析了盲童阅读的困境,建议教育文学融合实践应兼顾特殊教育领域,通过内容适配、形式创新,让盲童等特殊群体也能共享阅读成果。
她认为,在技术变革的今天,如何用文学培育“新孩子”仍是核心课题。尤其对盲童而言,一本好书可能是一扇窗,更是一束光。盲童面临多维困境:视觉阅读障碍、社交隔离与认同危机,以及优质读物的严重匮乏。但他们内心丰富,渴望与所有孩子一样通过阅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获得力量。他们需要的不是特殊怜悯,而是能直抵心灵的共情与赋能。
她评价《新孩子小传》不仅是成长之书,更以文学力量照亮特殊生命。从其价值来看,有4点尤其值得关注:第一,语言可听可感,善用韵律与拟声,极适合有声转化,助盲童构建内心视像;第二,故事源于真实生活,引发情感共鸣,提供情绪疏导与心理疗愈;第三,课程体系融合心理学与核心素养,为特殊儿童提供系统性成长地图;第四,“说写课程”以说促写,降低表达门槛,通过口述、录音等方式真正为盲童赋能。
她呼吁:推动《新孩子小传》出版盲文版、有声版等无障碍格式;鼓励作家在创作中融入包容性理念;加强该作品在特教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证分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认为,部分儿童读物存在“重娱乐轻教育”或“重知识轻趣味”的两极分化问题。他提出,教育与文学的融合是破解这一痛点的有效路径,需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打造兼具教育价值与文学魅力的儿童读物。
他表示,作为长期关注出版行业的专业媒体,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始终认为,出版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创造价值。《新孩子小传》正是教育与文学深度融合的典范。它不只是一套图书,更是一套课程、一种教育方法和成长体系,打破了传统图书的边界,为行业提供了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具的鲜活样本。该系列精准切中了当前童书出版的两大痛点:纯文学作品缺乏教育针对性,教育类读物又往往文学性薄弱。《新孩子小传》以新教育实验为根基,将成长主题融入校园故事,既保留文学美感,又具备教育实用性,契合家长与学校对“优质阅读+高效教育”的双重需求。在内容创作上,作者童喜喜老师兼具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她深入校园,理解儿童心理与教育需求,使作品摆脱生硬说教,真实而生动。
他强调,该书构建了“图书+课程+公益”的立体服务生态,配套“说写启蒙课程”与趣味习题,形成“阅读-表达-输出”的闭环。童喜喜将百万稿费捐赠给“书香暖神州”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校,延伸了出版的价值,也为推动教育公平与全民阅读提供了可行路径。
宋强表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将持续关注此类优质图书,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出版、教育及公益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助力教育文学出版的创新发展。
著名阅读专家、“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成员王志庚认为,教育文学融合是记录教育改革实践、传递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他提出,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文学与教育的深度互嵌,并借助技术手段赋能阅读,扩大优质阅读资源的覆盖面。
他表示,《新孩子小传》不仅是儿童文学的创新,更是教育改革的生动记录,为通过文学赋能教育提供了优秀范本:一是文学与教育深度互嵌。该书以24册覆盖小学阶段,每册聚焦一个核心素养,形成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故事基于真实教育场景,以“萤火虫教室”为舞台,在共情中实现自我教育,让价值观润物无声。二是教育实践创新。配套课程引导孩子从阅读到表达、从说到写,通过趣味习题和训练提升写作与思辨能力。实践证明,参与课程的学生在写作兴趣和观察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三是公益与跨界推动教育公平。童喜喜亲赴百余所乡村学校举办公益讲座,并捐赠稿酬,助力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覆盖,彰显教育文学融合的社会价值。四是面向未来的呼唤。教育文学融合的本质是让学习成为生命对话。未来应加强跨学科实践,融入生态与本土文化;借助技术如数字工具扩大课程影响力;持续推动公益,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乡村孩子。
王志庚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学不是装饰,而是照亮心灵。“新孩子”以文学之火点燃教育未来,希望人们共同努力,以阅读滋养生命,以行动创造未来。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原主席张明舟分享了国际视野下教育文学融合的实践经验。他认为,新教育实验在推动阅读与教育融合方面的探索已获得国际认可,《新孩子小传》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中外交流,让中国的教育文学融合实践为全球儿童阅读发展提供借鉴。
张明舟表示,童喜喜的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017年,美国学者阿里达教授听他转述《嘭嘭嘭》《影之翼》时泪如雨下,主动请求将之译成英文。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齐·亚当娜女士也曾为童喜喜说写课程写下大篇幅的推荐语,盛赞说写课程为“帮助孩子表达自我的伟大工具”。
他表示,作为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的执委,他深知IBBY历来强调“快乐阅读”,反对说教。而童喜喜用十年“隐居”般的潜心创作,将教育与文学真正融合,这一实践不仅能在中国发光,更能成为世界的样板。《新孩子小传》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文字优美、贴近童心。这样的作品能够跨越文化,让世界孩子通过阅读了解真实的中国。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儿童文学正是搭建理解的桥梁。让外国孩子从小通过优秀作品认识中国,他们长大后才会减少偏见,增进友好。
《长江丛刊》原执行主编郑因强调教育文学作品需扎根教育现场,以真实的教育故事传递教育温度。她认为,教育工作者与文学创作者应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贴近师生需求的优质作品。
郑因讲到了童喜喜的一些往事:在初见童喜喜的一次文学讲座活动中,童喜喜冒着大雨独自来听讲座,穿着宽大的旧军装、胶鞋,和周围人格格不入——她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养成了敢作敢为的品格。童喜喜到杂志社做实习编辑时,从一则小消息里关注到一对患难夫妻,她敏锐地抓住题材,连夜写出六七千字,在《知音》发表后就把稿费捐赠给那对夫妇……这种爱心和行动力,正是敢为人先的体现。
她说,童喜喜从最初的纯文学作家投身教育领域,十几年来出版18种教育文集。她曾被《童喜喜说写手账》深深吸引,担任了特邀编辑,整个夏天不忍释卷。从文学到教育,童喜喜始终敢闯敢干、追求卓越。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阅读研究院创办人朱永新在主旨发言中提出,教育是强国之根,文学是民族之魂,教育与文学的融合是时代的呼声。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我们亟需通过文学思考未来,通过教育开创未来。这样的作品中,文学体现为浪漫,教育体现为精确,教育文学则体现了综合的境界。《新孩子小传》正是体现教育文学融合境界的作品。书中不仅讲述新教育实验的真实案例,更呈现晨诵、午读、暮省等创新课程及“说写课程”的独创实践。说写课程的价值,体现于四大特点——创新性:将说写结合系统化,形成严密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实操性:以儿童文学呈现新教育十大行动,如操作手册般清晰易行;可复制性:从学习科学角度解决师资不均衡问题,实证效果显著;公益性:作者童喜喜不仅在这次活动中捐赠该作品的百万稿费,而且在十余年中累计捐资超千万元支持边远地区教育。
朱永新建议,以“书香暖神州 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为抓手,协同政府、学校与社会力量着力推动以下探索:第一,打造校本特色阅读品牌,因地制宜设计课程;第二,拥抱专业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善读书”;第三,推进教育文学深度融合,激励师生家长书写生命传奇;第四,构建全民阅读生态圈。希望以阅读融合教育与文学,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智慧的新时代栋梁,为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结出硕果。
“书香暖神州 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公益签约现场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阚丽君、电子工业出版社分社副社长潘炜,来自四川的宜宾市人民路小学党委书记陈刚和副校长陈燕、叙府实验小学校党总支书记牟正香,来自山东的日照市东港区教研员彭媛、骨干教师刘文霞,来自江西的九江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常务副理事长朱青,来自河北的围场三小校长张彩霞、孩子妈妈周岩、小学生董昀翕,来自河南的河南洛阳青岛路小学校长徐良慧、河南长垣南浦街道中心学校校长李顺安等代表出席活动。
全国各地代表“专家沙龙”研讨现场
与会人士分别在行动研究、内部研讨环节,分享了阅读推广的实践经验,并围绕该公益项目如何打造校本特色阅读展开深度对话,结合项目资源与学校实际需求明确核心路径与落地要求,形成针对性实践方案。
“书香暖神州 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内部研讨现场
此次活动搭建教育与文学融合的交流平台,落地阅读推广具体路径,以“书香暖神州 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的深入推进,持续为学校提供阅读资源与服务,助力提升青少年阅读素养,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及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据悉,“书香暖神州 新阅读公益领读计划”由韬奋基金会、江汉大学新阅读研究院、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新孩子”专项基金共同发起,计划5年内覆盖1000~200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帮助学校构建校本特色专业阅读体系,从而影响周边,共建书香社会。
《新孩子小传》是以教育部推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体系、以新教育实验的真实优秀案例为原型,结合耶鲁大学耗时40年的儿童心理研究成果,为幼儿园至高中创作的一套深度融合教育创新成果的文学作品。该书首创“童书即课程”的文学创作手法,根据国家对新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构建文学的内容体系,提炼出系列主题,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对新时代所需的核心素养,阶梯式细化、深化、内化、强化,帮助读者掌握时代新知,汲取精神力量,提升核心素养,内化终身习惯,为各个学段的孩子提供心灵陪伴,为家长和老师送上解忧锦囊。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