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家庭,最后孩子不爱父母,父母也不爱孩子了?
发布时间:2025-09-26 14:59:13 浏览量:1
我有个亲戚家的姐姐,十几岁就离家出走了,之后二十年没一点音讯。最开始她爸妈还托人找过,可找了几年没消息,就放弃了——后来一提起姐姐,她爸爸就恨得咬牙:“这不孝女,找她干啥?我就当没生过。”
前几年有邻居在外地见到姐姐,还看到她牵着个孩子。邻居问她咋不回家,她却说:“我爸妈从来没爱过我,回去干啥?那早不是我家了。”邻居把这话带给她爸妈,她爸爸只冷冷一句:“下次再见到她,就说我没她这个没良心的女儿。”
小时候姐姐还常带我玩,现在却成了“两不相认”的陌生人。明明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怎么最后就只剩怨恨,没了爱呢?其实答案藏在一个心理学概念里——情感账户。
先搞懂:什么是“情感账户”?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平时用的银行账户:想取钱,得先存钱;要是没存过,余额为0,自然取不出钱。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有这么一个“账户”,只不过存的不是钱,是“感情”。你不会随便请陌生人吃饭,但会和朋友分享零食、一起逛街——因为你和朋友的“情感账户”里,早就通过日常的关心、互帮互助存了很多“感情余额”;可要是和朋友闹掰了,账户里的余额被取光,再想让对方帮忙,人家自然不会理你。
而亲子关系,本该是“情感账户”里余额最充足的关系——毕竟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天然带着爱为他付出。
亲子间的“情感账户”:别只取钱,不存钱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和他的“情感账户”里,简直是“巨款”——我们心甘情愿给他吃穿,拼尽全力赚钱养他,对他比对自己还好,这都是在“存钱”。
可除了存钱,我们也在不自觉地“取钱”:
- 命令他:“赶紧去把房间收拾了!”
- 指责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 打骂他:“不打你就不长记性!”
- 失信于他:答应好周末去玩,结果临时变卦。
这些命令、指责、打骂、失信,都是在从“情感账户”里往外取钱。取钱本身没问题,可要是只取不存,余额早晚会空。
余额不足时,你会发现:
- 你说“收拾房间”,他怼你“凭什么听你的?”
- 你问“学校过得咋样”,他敷衍“不怎么样,别烦我”;
- 你让“帮倒杯水”,他回“你自己不会倒?”
这时候亲子间只剩冷漠和火药味,可最糟的是“账户透支”——孩子已经厌烦你了,你还在不停打压、抱怨、唠叨,他一看见你就烦,长大后果断走得远远的,不联系、不透露行踪。最后呢?你恨他“不孝”,他怨你“不爱”,曾经的亲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想让亲子关系不降温?这3件事帮你“存满”情感账户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过“情感账户”的存钱方法,挑3个最实用的分享给你,日常就能做:
1. 用“小细节”传递爱,别只靠“大付出”
我们总觉得“我赚钱养他、给他最好的,就是爱”,可孩子对爱的感受,从来不是“爸妈花了多少钱”,而是“爸妈给了多少温暖”。
一个拥抱、一句“妈妈好爱你”、放学时一句“欢迎回家,见到你真开心”、害怕时一句“别怕,妈妈在”——这些小小的动作和话语,比“买昂贵的玩具”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都是在给“情感账户”存小钱,可积少成多,余额只会越来越足。
2. 听孩子把话说完,别中途打断
很多时候我们听孩子说话,刚听个开头就忍不住插嘴:
没等他说完就指责:“你怎么能这么做?”
随便评价:“这有啥大不了的,别小题大做。”
急着给建议:“跟你说过多少遍,听我的就对了。”
直接转移话题:“别说了,赶紧写作业去。”
次数多了,孩子就不愿意跟你说了——毕竟没人愿意在说话时被频繁打断。其实哪怕你不认同他的想法,先耐着性子听他讲完,就是在“存钱”:他会觉得“爸妈愿意听我说话,他们在乎我”,反过来也会愿意听你的话。
3. 孩子犯错时,先“接住”情绪,再教育
孩子犯错时,心里早就装满了懊悔、自责和害怕。这时候你要是直接批评教育,他只会为了逃避这些坏情绪而逆反、顶嘴。
不如先“接住”他的错误:比如他打翻了水杯,别先骂“你怎么这么笨”,而是拿块抹布,和他一起清理干净,然后平静地说:“下次走路慢一点,端稳杯子就好啦。”
这样孩子会明白:“就算我犯错,爸妈也爱我”——这份安全感,才是“情感账户”里最值钱的存款。
其实亲子关系没那么复杂,就看你怎么经营“情感账户”。别总想着从孩子身上“索取”(听话、懂事),多花点心思“存钱”(关心、理解、陪伴),账户里的余额足了,爱自然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