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患者安全日,中国研究助力儿童医疗质量提升
发布时间:2025-09-25 11:05:00 浏览量:3
今天,我们迎来第七个世界患者安全日,本届WHO将主题聚焦“安全护理每个新生儿和儿童”,以“从一开始就注重患者安全!”为口号,直指儿童群体——尤其是新生儿、儿科重症患者医疗安全的核心需求。
儿童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其心脏疾病诊疗更需精准循证依据,这正是当下临床实践的重点与难点。在刚刚落幕的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ESC 2025)上,全球研究者呈现了海量覆盖多领域的临床研究成果。在节日关注儿童医疗安全的契机下,本刊特别从中选取三项来自中国的研究——围绕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体外循环抗凝策略优化、发绀型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安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结局预测展开,直击临床痛点,为儿童医疗安全提供“中国方案”,也为节日主题写下生动注脚。
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体外循环期间最佳抗凝策略的优化: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Optimization of the optimal anticoagulation strategy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for neonate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 single-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Authors:H Wang, J Liu, QD Liu, TY Gao, Y Jin, JP Liu,Fuwai Hospital, CAMS and PUMC, Cardiopulmonary Bypass - Beijing - China
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CPB)期间,由于新生儿凝血系统不成熟,肝素剂量至关重要。目前的做法通常依赖于基于成人的抗凝策略,但对于最佳肝素剂量尚无共识。研究旨在优化肝素剂量,提高手术安全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
这项两阶段研究探讨了肝素给药策略。第1阶段是一项初步试验,旨在确定新生儿CPB的最佳肝素剂量。第2阶段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将该最佳剂量与传统的400 U/kg剂量进行比较。分析凝血标志物、出血量和临床结果,包括血液制品的使用。
结果显示:
在第1阶段,30名新生儿被随机分为三组。较高的肝素剂量(500 U/kg和600 U/kg)显示出较高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实现率,但在出血量、输血或凝血酶生成方面没有发现显著差异。
第2阶段共分析76例新生儿,两组各37例。与对照组相比,采用600 U/kg肝素剂量的实验组结果如下:
ACT达标率显著更高;
CPB启动时间显著更短;
体外循环术后,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凝血酶生成量显著更低;
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显著更长;
术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显著更低;
术后24小时、48小时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显著更低。
两组在出血量、血制品使用量及其他不良结局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
综上得出研究结论:600 U/kg的初始肝素剂量可优化新生儿CPB期间的抗凝作用,而不会增加出血风险。该策略提高了ACT的实现率,减少了凝血酶的生成,并降低了F1+2、D-二聚体和FDP等凝血标志物。还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抗凝方法。这些发现支持建立新生儿CPB肝素剂量指南。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期间的安全红细胞压积阈值:一项回顾性研究
The safe hematocrit threshold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children with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 retrospective study
Authors:QD Liu, TY Gao, J Liu, H Wang, Y Jin, JP Liu, Fuwai Hospital, CAMS and PUMC, cardiopulmonary bypass - Beijing - China
心脏手术通常需要体外循环(CPB),这是一种固有诱导血液稀释的手术。虽然传统上提倡血液稀释通过降低血液黏度来改善微循环灌注,但新出现的证据强调血液稀释耐受性在患者间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在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儿童中,过度血液稀释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由于独特的病理生理学,这种挑战在紫绀性冠心病(CCHD)患者中被放大:继发于解剖缺陷的慢性低氧血症会导致基线血细胞比容(Hct)升高。因此,采用用于紫绀性冠心病的血液稀释策略可能会导致携氧能力严重降低,从而增加某些并发症的风险,例如CCHD中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换句话说,必须确定该人群的安全Hct阈值。
这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接受CPB心脏手术的14岁以下CCHD儿童。患者按术中最低点Hct分层:30%。临床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术前参数(血红蛋白、Hct等)、手术细节(CPB持续时间、术中最低点Hct等)。主要结局是急性肾损伤(AKI)和复合并发症(AKI、长时间机械通气、手术再探查、肺部感染、ECMO植入、肝损伤和院内死亡率)的发生率。次要结局侧重于血液制品输注率和输血量。
结果显示:
AKI及复合并发症的关联: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与Hct更高的Hct与AKI风险降低相关,也与复合并发症风险降低相关。
与血制品输注的关联:血液稀释程度越高,红细胞(RBC)输注量越多,而血小板及新鲜冰冻血浆(FFP)使用量越少;反之,最低Hct>30%与FFP输注率升高、总血制品输注率升高相关。
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早产、术前Hct较低、直肠温度较低、年龄较小、体外循环(CPB)持续时间较长、体重较高是最低点Hct较低的独立预测因素。
儿科CCHD患者术中Hct较低与不良事件风险增加和红细胞输注需求增加有关。在CPB期间保持适度较高的Hct可能会带来临床益处。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不良结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nd construction of predictive model for adverse outcomes of fulminant myocarditis in children
Authors:B Han, XY Wang,Shandong Provincial Hospital,Jinan, P.R.China - Jinan - China
暴发性心肌炎(FM)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心肌炎。研究旨在确定与儿科FM不良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开发用于早期临床识别高危患者的预测模型。
研究纳入121例F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存状况、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和LASSO回归分析分析住院期间收集的临床数据,以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确定短期和长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性能。
结果:
01.短期不良结局
独立危险因素: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心电图T波改变被确定为短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性能:构建的预测模型为Predict1=-3.058+0.001(LDH+1.255(T波改变),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最佳临界值为0.29(灵敏度73.7%,特异性84.3%);Hosmer-Lemeshow(H-L)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校准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DCA)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临床效用。
02.长期不良结局
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ALB)水平较高、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被确定为长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性能:构建的预测模型为Predict2=0.553+0.190(ALB)-0.175(LVEF),该模型的AUC为0.827,最佳临界值为0.11(灵敏度84.6%,特异性72.7%);H-L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校准度良好,DCA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临床效用。
额外发现:住院期间、出院时及随访时的LVEF值存在统计学差异。
入院时LDH水平升高和住院期间心电图T波变化是儿科FM短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被用来构建预测准确性强的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短期不良结局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入院时较高的ALB水平和出院时较低的LVEF是儿科FM长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被用来开发具有很强预测准确性的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长期不良结局提供了宝贵的工具。
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儿科特定场景诊疗的证据,更为全球儿童医疗安全实践提供参考。未来,仍需持续深耕儿科医疗研究,将循证成果转化为临床行动,守护每一位儿童的心血管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