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心”救童心!5岁心衰患儿成全球首例植入式儿童型人工双心植入者
发布时间:2025-09-24 14:25:06 浏览量:1
小小的个子、白净稚嫩的脸庞、头顶的两个小辫子随着步伐一颠一颠......初见妮妮(化名)时,这个5岁多的小姑娘在医护人员的照顾下,坐在自己喜欢的熊猫小推车里吃着面包。和正常孩子不同的是,她的背后一直背着个小书包,里面装的是她身体里两颗人工心脏的电池。正是两颗人工心,让妮妮有了一线生机。“孩子才5岁多,她来到这个世间什么都不懂,就这么走了,我实在不忍心,孩子现在经过手术情况不错,很感谢医院、感谢莫院长、感谢这个团队,他们每个人为了我的孩子,都付出了很多很多。”望着妮妮玩耍的背影,她的父亲哽咽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腹大如鼓、多器官衰竭,5岁女童患罕见心肌病
“妮妮现在能正常吃饭、走路,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心脏中心主任莫绪明看着背着小书包的妮妮,语气里满是欣慰。这个5岁多,体重仅13公斤的小姑娘,曾因终末期心力衰竭濒临死亡,如今却因一场手术重获新生——她成为全球首位成功植入儿童型双心室人工心脏的患儿,而这项打破国际空白的技术,源自中国医生与科研团队的自主研发。
妮妮的生命危机,始于3年前的一纸诊断。当时,她被确诊为“限制型心肌病”,这是一种罕见的心肌病,因左右心室心肌受损,会直接影响心脏收缩功能,导致血液回流障碍,病情会逐渐进展为心力衰竭。“这种病对儿童来说格外凶险,药物治疗基本无效,唯一的希望就是心脏移植。”莫绪明解释道。
可儿童心脏移植供体的稀缺,成了横在妮妮面前的第一道生死关。从登记等待供体到病情急剧恶化,一年时间里,孩子始终没能等到匹配的心脏,身体却在快速垮掉。今年以来,妮妮的血流回流障碍愈发严重,全身器官开始衰竭:腹水大量积聚,肚子胀得像鼓一样,“像只小青蛙”;肝脏、肾脏、肺功能相继出现障碍,血液系统的凝血机制更是濒临崩溃。“再不干预,孩子的生命可能撑不了多久。”妮妮当时的情况让莫绪明记忆犹新。
单枚仅重70g,两枚“人工心”让孩子获得一线生机
在成人心脏病治疗领域,左心辅助装置早已成为等待心脏移植期间的“过渡神器”,可这一技术在低龄低体重儿童身上,却长期处于全球空白状态。“儿童心脏本就偏小,妮妮的心脏因先天疾病更小,还同时出现左右心衰竭,需要双心同时辅助,国际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莫绪明坦言,这不仅是对医学技术的挑战,更是对工程设备的考验——没有适合儿童的双心辅助装置,一切治疗方案都无从谈起。
为了救妮妮,南京儿童医院的医疗团队决定联合科研力量,走“医工结合”的创新之路。“孩子的心脏空间极小,装置既要能同时辅助左右心,又不能影响原有心脏跳动,还得避免两个设备互相干扰,空间布局和工程力学设计都得做到极致。”莫绪明介绍,团队通过体外三维模拟、医工结合、临床试验,最终研发出单枚重70克的儿童型双心室人工心脏,“这是目前全球最轻的儿童双心辅助装置之一,完全贴合儿童心脏的生理结构。”
设备就绪后,手术面临的难关才刚刚开始。此时的妮妮已处于生命晚期,除了心功能衰竭,还伴随严重的感染风险、凝血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我们要同时闯过手术关、出血关、感染关、凝血关这四大关。”莫绪明说,尤其是凝血问题,成了手术中的“生死平衡点”:右心辅助装置对血栓的要求达到微米级,一旦有微小血栓进入,就可能导致设备堵塞;可如果过度抗凝,又会引发全身大出血,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致命。
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与工程团队的紧密配合,医疗团队制定出一套精准的方案:手术中严格控制抗凝药物剂量,实时监测凝血功能;术后针对妮妮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潜在感染风险,制定个性化抗感染方案;同时通过精细化护理,帮助她的肝、肾等器官逐步恢复功能。
这场跨越生死的手术,最终迎来了奇迹。术后1天多,孩子成功脱离呼吸机,能自主呼吸;术后1周,就能下地走路;如今,她能正常饮食、活动,只是日常离不开小书包里的电池。“现在装置的核心部件都植入胸腔,只通过一根电线连接外置电池供电。”莫绪明说。
最小龄、最轻体重,新技术点亮儿童“心”希望
妮妮的手术成功,不仅为她自己赢得了等待心脏移植的时间,更在全球儿童心脏病治疗领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莫绪明指出,这一突破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填补了全球儿童双心室人工心脏的技术空白,为低龄低体重心衰患儿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二是整套装置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中国在儿童人工心脏研发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这项技术未来有望“反哺”成人治疗——就像心脏起搏器从最初的庞大体积,因儿童款的研发而逐步缩小一样,儿童型人工心脏的轻量化设计,能为成人装置的小型化提供借鉴,解决成人人工心脏体积大、使用不便的问题。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实施了多例儿童心脏辅助手术,妮妮是其中年龄最小、病情最复杂的一例。”莫绪明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人工心脏的技术,尤其是在电池小型化、设备兼容性上持续攻关,“希望能让更多像妮妮一样的孩子,摆脱病痛的折磨,拥有正常的童年。”
通讯员 仇锦春 张艾萱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