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美日动画按打,国产动画靠“老祖宗”翻身?这事得唠唠
发布时间:2025-09-24 11:07:59 浏览量:1
2015年夏天,有部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动画电影突然火了。
票房快10个亿,豆瓣评分也飙到8分以上。
当时我还纳闷,国产动画不是低迷好多年了吗?咋突然就支棱起来了?
后来翻了翻资料才发现,这可不是突然爆发,背后是中国动画折腾了一百年的“找风格”之路,从一开始摸索本土味道,到造出“中国学派”的辉煌,再到被美日动画冲得没了方向,最后又靠传统文化捡回自己的魂。
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老动画人咋造出“中国学派”的?
其实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就有动画了。
1922年,万氏兄弟做了部叫《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动画广告片,这是中国第一部动画。
现在看这部片子可能很粗糙,但在当时,算是开了国产动画的头,也能看出老辈人想做“自己的动画”的心思。
到了1957年,情况不一样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说实话,这个口号提得太关键了,以前动画可能还没找准方向,这下直接把“民族风”当成了核心。
从那之后,国产动画就跟开了挂似的,出了好多至今都没法超越的经典。
1941年的《铁扇公主》,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
制作团队把中国古典绘画的风格,还有《西游记》的神话故事融到一起,光这一点就比当时不少国外动画有特色。
还有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居然用了水墨的形式做动画,现在看那些游动的小蝌蚪,还觉得跟从画里活过来似的。
本来想,这些片子可能就是靠形式新颖出圈,后来发现不是,它们的内核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神笔》里传递的善良、正直,《大闹天宫》里孙悟空的敢闯敢拼,这些都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价值观。
那时候的国产动画,后来被称作“中国学派”。
毫无疑问,这个“学派”不是吹出来的,它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有自己的故事内核,还有政策和创作团队的合力。
现在回头看,老辈动画人是真的在“用心做动画”,不是随便拿个题材就糊弄观众,这一点,现在不少动画团队真该学学。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国产动画就跟泄了气的气球似的,突然“哑火”了。
为啥会这样?说起来还挺让人无奈的。
美日动画冲进来后,国产动画为啥差点“没饭吃”?
90年代那会,美日动画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日本的《龙珠》《火影忍者》,里面的热血故事、鲜明角色,直接抓住了咱们这边青少年的心思。
美国的《狮子王》《花木兰》(动画版),制作技术成熟得很,画面和故事都没得挑。
本来想,国产动画有“中国学派”的底子,应该能扛住冲击吧?但后来发现,还真扛不住。
那时候的国产动画,一方面是创作思维有点固化,还抱着以前的老路子不放,尹岩说过一句话特别对,“一个完整的体系建立以后,如果不寻求新的发展,就容易陷入封闭的系统”。
老辈的经典是好,但总守着老东西不创新,观众肯定会腻。
另一方面,国产动画在题材和技术上也跟不上。
那时候出的不少动画,要么是粗制滥造的低幼片,要么就是没什么文化深度的跟风作品,慢慢就陷入了“量高质低”的尴尬。
我上学那会,班里同学聊的全是《火影忍者》,谁还看国产动画啊?
新世纪之后,也不是没试过突围。
2011年的《魁拔》,本来是奔着全年龄段做的,故事也挺成熟,口碑不错,但票房才三千多万。
后来想了想,除了宣发不行,关键是那时候观众对国产动画已经没信心了,觉得“国产的肯定不如日本的”。
还有《喜羊羊与灰太狼》,虽然电视上很火,但电影版基本只针对小孩,没多少民族文化的表达,想靠它撑起国产动画的“民族风”,显然不现实。
就这么低迷了十几年,直到《大圣归来》出现,国产动画才算慢慢找回了自己的节奏。
《大圣归来》之后,《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这些片子,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
尤其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直接破了50亿,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啥这些片子能火?很简单,它们又把“民族风”捡起来了。
《大鱼海棠》用了《山海经》的灵感,还展现了客家土楼;《白蛇:缘起》改编了“白蛇传”的传说,水墨风的画面美得不行;《哪吒》更敢,打破了传统哪吒的形象,但内核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国精神。
在这些片子里,有个叫金川文化的公司挺有意思。
这家公司早期做的动画,全是西方童话改编的,比如《美人鱼之海盗来袭》《新灰姑娘》。
说实话,这些片子市场反响一般,票房最高的《新灰姑娘》也就1亿多,关键是没什么“中国味”,一看就是在抄西方的叙事套路。
后来可能也意识到了问题,随着国产动画“民族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金川文化开始转向本土文化,这次选择改编木兰的故事。
其实木兰的故事,迪士尼之前也拍过真人版,但争议挺大的,很多观众觉得没拍出中国文化的味道。
金川文化这次来改,优势就很明显了。
毕竟“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自己来讲”才最地道。
老实讲,这步棋走得挺对的,以前靠抄西方童话找市场,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把自己的文化挖透了,才能做出有特色的动画。
回头看中国动画这一百年,从《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初试水,到“中国学派”的辉煌,再到90年代后的低谷,最后靠《大圣归来》等作品重回正轨,这条路走得挺曲折的。
但有一点很明确:国产动画的根,始终在传统文化里。
现在国潮文化这么火,观众越来越喜欢“中国风”的东西。
对动画团队来说,这是个好机会,但也得注意,不能光靠“贴标签”来蹭民族风,比如随便加个汉服、古建筑就叫“民族化”,这太表面了。
得像老辈动画人那样,把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到故事里,再结合现代的技术和叙事方式,这样才能做出既好看又有深度的动画。
毫无疑问,金川文化改编木兰的尝试,只是国产动画“探民族风格之路”的一个缩影。
以后要是有更多团队能沉下心来,挖掘民间传说、古典文学里的好题材,用心做“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国产动画肯定能走得更远,也能让世界看到咱们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