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句“别和差生玩”,堵死孩子分享欲!做好这4点,重建亲子桥
发布时间:2025-09-24 11:01:42 浏览量:2
沟通的桥梁,往往断裂在父母最不经意的言语间。
一位妈妈向冯梅主任哭诉着:
“现在家里就像两个世界,只有吃饭时,他才勉强跟我坐在一张桌子,其余时间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凭我怎么喊,门都纹丝不动。”
冯梅主任轻声追问:“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平时是怎么做的呢?”
“我知道每天能跟他待在一起的时间特别短,所以一到吃饭就忍不住想多叮嘱几句,比如让他在学校好好读书、不要早恋......,这些话总会多说两句。” 妈妈说着,语气里满是急切的关心。
“那孩子是什么反应呢?” 冯梅主任继续问道。
“就跟没听见一样,吃完饭,碗一放就回屋关门。我每天精心的给他做饭,照顾生活起居,他一点儿都不领情,更不懂得感恩!”
在医院的心理咨询室里,这样焦虑又无助的妈妈并不少见。她们满心都是对孩子的爱,却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 为什么孩子宁愿网上跟陌生人倾诉心事,也不愿跟自己多说一句话。
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孩子的沉默,往往是被家长 “一点点训练出来的”。
不妨静下心来想想: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跟你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时,你是怎么做的?
是一边在厨房忙着炒菜,或者盯着手机回复消息,一边漫不经心地听他说,最后只敷衍地应一声 “嗯”“哦”?
还是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急忙打断他,皱着眉说 “你这样想不对,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事你得这么做才对,听我的准没错”“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你不会动脑子想想吗”?
不管是哪种做法,其实都是在把孩子 “推远”。
对此,冯梅主任指出:
亲子沟通之所以会断裂,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常常忽视孩子的情绪与需求,另一方面是家长总习惯‘多说少听’,自己忙着说教、提要求,从未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第一次鼓起勇气分享内心想法时,没有得到接纳与回应,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主动打开心扉了。
对于这样的亲子沟通,冯主任指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做到四个关键点:
01 停止 “情感算账”,满足合理需求
父母若常以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 控诉孩子,实则是情感勒索,还可能用物质付出换孩子 “听话”“考高分”。
冯主任建议,家庭经济允许时,要尊重孩子独立需求,比如别强迫孩子放弃牛奶喝豆浆、丢掉蓝色选红色,这类小事积累多了会让孩子觉得被控制,进而关闭沟通之门。
02 别做 “扫兴专家”,要当 “情感容器”
孩子兴奋分享 “数学考 100 分”,若家长立刻追问 “语文呢?怎么没双百”,会浇灭孩子热情。
冯主任强调,先看见孩子情绪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句 “我懂你现在的感受”,治愈力远胜十句教导。
03 创造无评判的倾诉空间
孩子刚说 “班里来个留级生”,家长就打断 “别和他玩,小心影响学习”,会让孩子把后半句咽回去。
冯主任指出,倾听要守 “三不原则”—— 不打断、不评判、不急于给方案,且 60% 家长 10 秒内就会打断孩子。实际上父母需练习 “空白式倾听”,用点头、眼神接触、“然后呢?” 引导孩子主导对话。
04 做 “能量稳定者”,不做 “情绪索取者”
孩子对父母情绪很敏感。若父母焦虑,或向孩子索求情绪支持(如 “我为你愁得睡不着”),孩子会本能回避添麻烦。
冯主任强调,父母要做孩子情绪 “稳压器” 而非 “放大器”,孩子说被欺负时,平静说 “我们一起想办法”,比愤怒说 “我去学校算账” 更能给孩子安全感,情绪稳定的父母才是孩子可靠的港湾。
孩子的沉默从不是突然降临,而是无数次被忽视、被打断后的自我保护。
家长放下 “说教者” 的姿态,用耐心接住孩子的分享,用尊重回应孩子的需求,才能重新搭起亲子沟通的桥梁。
毕竟,被看见、被倾听的孩子,永远愿意向爱他的人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