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书法泰斗,他的字被批“儿童体”,却让启功沈鹏甘拜下风
发布时间:2025-09-24 04:06:23 浏览量:1
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一场书展上,一位百岁老人的作品引发轩然大波。有人指着墨迹大笑“如小孩涂鸦”,有人却现场跪地临摹。
姚奠中大字行书
这位让启功盛赞“渊雅静穆”、沈鹏称其”以书弘道”的老人,正是国学大师姚奠中。
当时,作为章太炎唯一健在的弟子,他96岁斩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终身成就奖”,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台湾、东南亚国家珍藏,却在大众视野中默默无闻,直到他去世。现在有人将他的字与“丑书大师对比,輿论瞬间在网络沸腾。
姚奠中行书六条屏
姚奠中的书法,是文人风骨的“活化石”。他将经学、史学融入笔墨,四体皆精却独树一帜:
楷书如《千字文》端庄中见灵动;篆书似《樗庐闲墨》奇肆里藏规矩;行草《李白诗卷》洒脱间显沉厚。更绝的是,他打破碑帖界线,以篆隶笔意融入行草,线条既有《石门颂》的开张,又有《张迁碑》的凝练,被权威人士称为”颜体魏面”的完美融合。
姚奠中手卷《千字文》
当“射书”“吼书”在书法圈大行其道时,姚奠中的作品却因”不够刺激”遭人质疑。
然而启功一句“读三代铭文”,沈鹏一声“学问与笔墨共生”,道破天机:
他的书法不是视觉游戏,而是文化载体。其晚年作品《永祚寺碑》,线条苍茫中见生机,章法浑然天成,被北大王岳川教授称为“学者书法的大境界”。
姚奠中篆书作品
姚奠中用百年沧桑诠释:书法的灵魂不在技法,而在人格。他坚持“正楷要好好学”,痛斥〞写怪字唬人”。他的题跋多为自作诗,“仲淹遗泽在,奇士起河汾”的文辞与书风共显铮铮铁骨。在《论书十条屏》中,魏碑风骨是知识分子的脊梁,在《篆书对联》里,金石之气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姚奠中《永祚寺碑碑文》
当流量时代充斥着“书法杂技”,这位国学大师的作品,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传统文脉的厚度,也照见我们对文化应有的敬畏。
《永祚寺碑碑文》局部
评论区聊聊:你认为书法最终追求的是技法完美,还是文化属性?
我是晋风。扒拉文字确实不易,请“关注+点赞”,我会以更好的文字与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