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突然变“刺猬”?破解青春期亲子战争的终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4 10:26:09 浏览量:1
你怎么又没叠被子?说了好多遍了,一点用也没有。好的习惯不养成,以后怎么办?
要你们管,我自己的被子,爱怎么弄就怎么弄!
你怎么脾气这么倔,这是为你好,知道吗?
少管我就是为我好!
类似的争吵已经无数次在小亮家上演。孩子到了14岁,怎么越来越不可理喻?小亮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相信这也是青春期孩子家庭共同的困扰。家长到底应该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以及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介于儿童和成年之间,是非常考验亲子关系,也是考验家长养育能力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仍在发育,且各个区域的发育并不同步。与高级执行功能有关的脑区位于大脑的额叶外侧区域,主要负责控制冲动、判断并做出决策。然而,这一区域在青春期时发育并未完全成熟。
同时,青春期孩子的身体正在突飞猛进地生长,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当然,这种认知一定会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身体长大,而大脑的成长相对滞后,就会形成矛盾,甚至引起冲突,导致青春期孩子做决策时容易鲁莽,有时会出现性情的反复无常。
家长如何正确看待青春期孩子
在许多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中,家长视孩子为一个麻烦。但其实这个阶段有可能也是一个机会:让家庭成员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在波动中找到平衡点,让家庭的力量更强大。
要正确看待青春期,家长必须建立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青春期孩子非常需要家长。很多家长会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一直在拒绝自己,其实这是他们在试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发现,总有一天他/她必须得离开这个家,因此感到恐慌。在这种恐慌下,他/她会做出很多试探性的动作,如排斥、敌对、不合作等。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接纳,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动荡的心”安稳下来。
第二,家长自己的身份正在发生变化。孩子年幼时,家长的身份是掌控者,孩子什么都必须依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到了青春期,家长的身份变了,成了“教练”。这意味着,家长代表着权威性,在孩子面前建立起来一个可信的形象,让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愿意共同商量。此外,“教练”的身份也意味着家长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而不是只盯着结果。
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窍门
除了前面提到的,家长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身心变化的特征和明白自己身份发生的变化,再提供一个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保持谦虚的态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说法——傲慢的成年人。为什么成年人会傲慢呢?因为成年人认为自己有钱、有权、有身份、有地位,因此很多人往往不愿意承认“我的能力是有限的”“我有一些盲区”“我是有弱点的”“我真的无法理解我的孩子”。而正是这种傲慢的态度让家长从来不愿意低头,也不愿意求助。
所以,选择谦虚意味着家长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帮助和指导。谦虚会让人的内心变得柔软,谦虚也是获得青春期孩子信赖的好方式。
那么,家长怎么才能做到谦虚呢?第一,多向他人请教。第二,和好朋友交心。第三,组建一个关于孩子怎么度过青春期的顾问团。第四,经常用“平视”的态度跟孩子交流。这样做以后,家长会发现自己犯错误或被孩子误解的可能性大幅减少。
!
青春期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
6个信号
1.孩子的睡眠突然出现明显变化,入睡困难、时睡时醒、经常凌晨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等。
2.孩子的进食情况出现明显改变,如突然大量进食或突然长时间不好好吃饭,甚至有些孩子还会主动催吐。
3.孩子的注意力突然变得难以集中,学习效率明显下降、生活变得懒散、有明显的兴趣减退,甚至出现自责、无望感等。
4.孩子的学习成绩突然大幅度下降。
5.孩子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易冲动且比往常更加容易发怒。
6.孩子的社交圈发生快速变化,如生活中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
误区:家长无法帮助青春期孩子解决与他人的
相处问题。
有时,青春期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发生矛盾,甚至给他人带来伤害,这个时候正是教育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模式的好时机。那么,家长能够做些什么呢?
首先,教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觉得对方为什么会生气”“你认为他们有理由生气吗”“如果换作是你,你有什么感觉”等,帮助孩子建立换位思考的能力,他们才能够对他人所受到的伤害感同身受。
然后,鼓励孩子做自我评估。当事情已经过去,孩子情绪逐渐稳定时,需要“回头看”。尝试问问孩子“你还希望自己那样做吗”“如果让我们再重演一下这件事的话,有没有什么不同的选择”,这样讨论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评估,并告诉他们“当你和他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你能够道歉,这是成熟的表现”。
最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补救。做了错误的事要懂得去补救,甚至父母要带着孩子一起上门,去帮助那个被伤害的人。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成年“心”事,活出自在》
组织编写: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本书主编: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谢斌 赵敏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注意:本文封面图片和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图书质量问题反馈
邮箱:zhiliang@pmp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