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幼教动画,怎么就成了互联网“智斗顶流”
发布时间:2025-09-24 09:43:15 浏览量:1
文 / 鱼泡
互联网上最聪明的人是谁?
在大肠爱好者的回答中,互联网上最聪明的人,还得论某位浙江鲁菜厨师。
正所谓“不吃答辩,评委就不能评判我;吃了答辩,评委就没法原谅我”。
一盘原味九转大肠,道尽了互联网“赤石”真谛,算得上智斗界的一类顶级操作。
而在一些感怀童年的评论区里,还有一种处于智斗巅峰的概念级人物——没做作业的小学生。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小学生,智斗水平将会临时擢升至“卧龙凤雏”级别。
为了不交作业,他们甚至能够想出让班主任都眼前一黑的顶级阳谋,堪称校园智斗天花板。
只是想要问鼎互联网“智斗”宝座的话,上述的人物依旧缺乏能够服众的实力。
在这个时候,有的朋友或许会列出更多耳熟能详的角色,并极尽描述他们的智斗水平。
这里的备选答案会有很多,像是艺术加工后的诸葛亮、福尔摩斯,又或是游戏作品里的一些军师角色。
智斗宝座候选者
这里的备选项有不少,不过互联网的抽象之处就在于,许多看似正常的问题,往往会有不太正常的答案。
所以说到底,对于如今的互联网来说,究竟谁才是智斗界的天花板呢?
这里就给大伙郑重介绍:她就是互联网智斗界的无冕之王、令人闻风丧胆的阴谋家、在舞台上操弄人心的主宰者——朵拉女士。
2025年的智斗奇迹(B站@我是智囊)
90后的朋友,应该对这名角色有很深的印象。
小时候想要在电视上学英语,《爱探险的朵拉》就是这类教学动画片绕不开的一道坎。
哪怕最后啥单词都没记住,至少“朵拉,朵拉,爱探险的朵拉”这句话是被牢牢地刻在了DNA里。
朵拉和她的猴
只不过作为一部儿童教学片,《爱探险的朵拉》里头不乏一些看起来很不合理的情节。
像是在动画的互动环节里,朵拉会向观众求助,让大伙帮忙找出屏幕上的捣蛋鬼(设定中的反派)。
可在前几次的求助中,朵拉总是会找不准捣蛋鬼的位置。
哪怕捣蛋鬼撅着尾巴,明晃晃地在一旁挑衅观众的视力,动画也会以平静的话语,吐出一句急哭无数中国小孩的话——“我没看见他呀”。
时至今日,或是已经没人记得当初的朵拉女士,究竟让多少懵懂孩童急眼破防。
只是互联网的角落,不知不觉有了一个自童年时代遗留至今的未解之谜——朵拉为什么看不见捣蛋鬼?
当然,儿童眼中的未解之谜,在成年人面前多少是有点不够看的。
小孩眼中只有朵拉和她的动物伙伴,成年人眼中则充斥着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素养。
所以上述的一系列谜团,成年人会自动用各种猜想推理填充,该过程也就是俗称的“脑补”。
所以接下来,成年人的严谨逻辑就将为大家揭露当年的“真相”。
为什么朵拉总是看不见背后的捣蛋鬼?
因为朵拉女士是故意看不见的,为的就是帮忙掩盖捣蛋鬼的行踪,让后者除掉队伍中的内鬼。
而为什么朵拉女士会怀疑队伍中有内鬼?
因为猴子每次出现的时机太巧合了,刚好卡在朵拉女士将要开展行动的一瞬间。
另外在二人最初碰面的地点,猴子藏身的树上还有疑似“手掌”的元素,让人不禁怀疑树上仍有其他猴的存在。
而这所谓的“其他猴”,或许才是朵拉女士真正等待的对象。
朵拉女士和猴子之间的矛盾,也不仅仅体现在这一集中。
在第一季的第20集里,猴子从朵拉女士的包中拿走魔法书,却并不清楚魔法书的打开方式。
猴子手脚并用,使了浑身的劲儿也没能打开魔法书。
对比之下,朵拉女士则相当娴熟地念诵咒语,轻松开启了魔法书。
这二者之间显然存在不对等的信息差,假猴子也并不清楚朵拉女士手中道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因此咱们有理由怀疑,这只对许多事情一知半解的“假猴子”,很有可能是他人伪装的卧底。
以上的大多分析,都出自网上的新晋“朵学家”(B站:我是智囊)。
而在这一评论区里,也不乏老牌“朵学家”帮忙缝补缺漏,让整场智斗的脉络更加“清晰”。
换言之,这是一整个智士团队耗费多日心血,对过去经典“智斗动画”的又一次深度解读。
曾经在语文考试中攻克历年阅读理解题的强人,在此刻将自身的大脑机能催谷至极限,力求破解童年时的经典谜题。
这种追求真相的探索精神,最近甚至辐射到了其他的“童年智斗动画”中。
比如在上述神人的带领下,佩奇在最近也重新登上了“智斗巅峰”的宝座,烧脑程度堪比宫廷小说。
猪,可是帝王之征啊
当然,不管是朵拉女士还是佩奇小姐,她们的智斗水平都不是正常人可以理解的。
所以各位还请将上述的内容仅当成个乐子,切勿以严肃的心态进行传播。
要是哪天真有人把这些“智斗情节”,不分场合灌输给正常看动画的小朋友,那大概率会被当成弱智......
另外上述的这些内容,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阴谋论解读。
目前互联网上关于阴谋论的讨论,不少时候都会落点于“科学素养和事实论据的缺失”。
毕竟许多第三方推测的阴谋论,往往逻辑不严谨,只是选择性截取内容后的牵强附会,极其容易引发他人的恶感。
网上厌烦“阴谋论”的人不少
至于前头说的“朵拉智斗假猴子”,本身也是经过后期剪辑,删减掉特定内容后的整活视频。
要说其中的逻辑够不够严谨?......那只能表示大多时候确实有些牵强。
只不过相比那些恶意鼓动他人情绪的阴谋论,上述这些“智斗”情节,充其量只能算作让童年走向岔路的互联网“野史”。
它们不攻讦持有其他观点的人,只是用荒诞的形式搏一搏流量,多数时候仅作为一种娱乐。
而针对这类互联网“野史”,咱们的讨论自然也就没必要那么严肃。
“儿童邪典”和“赛博野史”向来货源充足,大伙平时见得也够多了......甚至在早些时候,朵拉女士还客串过身形伟岸的替身使者。
早些年的朵拉二创(Momo Animations)
说到底,咱们既然都看“赛博野史”了,自然也不需要时时刻刻去推敲其中的合理性。
小时候的咱们靠着懵懂的心态,能开开心心地看完一整部《爱探险的朵拉》。
长大后的我们,也能够任由大脑流浪,以非理性的态度全程笑着看完一整部《爱做局的朵拉》。
逆天播放量
只能说,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动画观看需求......起码对大多成年人来讲,看朵拉显然不是为了学英语。
另外话说回来,互联网的流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咱们的需求。
上图里《爱做局的朵拉》能有千万级别的播放,大概也说明不少朋友确实有在这方面“构史”的倾向。
毕竟原片里的朵拉确实是太瞎了......瞎到“阴谋论”跟她一比,都显得不那么扯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