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守护一份绚烂!这座苏北小城的儿童画缘何从乡间走向世界艺廊?
发布时间:2025-09-23 20:14:30 浏览量:1
树枝在泥地上画出第一道曲线,颜料在粗纸上晕开第一抹鲜亮……1955年,苏北小城徐州睢宁的孩子们不会想到,他们游戏般的涂鸦,竟会开启一段跨越70年的艺术长征,最终走向世界艺术长廊。
70年来,32000余幅睢宁儿童画赴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荣获国际奖项超2000项,并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宾。一个资源并不富庶的县城,如何成为世界儿童画艺术的高地?答案不在画室里,而在睢宁的田野街巷中,在一场持续了70年的美育实验里。
垦荒原:泥土里种出美育花海
“当时条件艰苦,但我们相信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位艺术家。”92岁的全国首位美术特级教师李训哲回忆起1955年初创睢宁儿童画的情景,眼中仍闪着光。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李训哲、武家兴等画笔引路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开启美育探索:树枝当笔、大地为纸,带领孩子们观察农舍炊烟、田间耕牛、雨后彩虹。“没有专用教室,那我们就把整个世界当画室。”全国劳动模范、美术特级教师武家兴从不被困境困住。
孩子看到的世界远比成人更鲜活,李训哲、武家兴带着孩子们扎根乡土,跑农田、钻树林、爬高山,最初的创作素材就是沾着泥土气息的生活写生:麦田收割、渔舟唱晚、集市喧闹……睢宁儿童画的秘密或许就藏在这“土气”里。
与常规美术班追求技法娴熟不同,睢宁的老师们坚信“稚拙即美”——那种比例失调的夸张、不合常理的配色、天马行空的想象,正是儿童画最珍贵的特质。
“别人看我们睢宁是‘穷地方’,但我们孩子的内心比谁都富足。”武家兴说,乡土生活提供了最本真的创作素材。
画作《树林深处是我家》正是诞生于一次寻常的采风。画中,彩色的房子隐现林间,飞鸟掠过光影,孩子们开心地游戏,小猫凑趣,日光如金屑洒落。1984年,这幅画作悄然夺得西班牙国际儿童画展首奖。那一刻,武家兴再一次确信,睢宁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从来都不普通。
薪火传:一场70年的美育长跑
睢宁模式的成功绝非偶然。从1955年李训哲成立全县第一个美术兴趣小组,到1979年睢宁儿童画第一次走出国门展览;从1996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儿童画之乡”,到如今建立完整的美育体系——这是一场跨越几代人的接力。
“我们不培养小画家,我们培养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的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朱永聊起自己的教学理念,他说在王集小学时,他就发现孩子们的画,是藏不住心事的“心理心电图”:受委屈时,线条是歪扭的,色彩是阴沉的;心情明媚的孩子,落笔是流畅自如绚烂多彩的。通过这幅“心电图”,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
从1989年开始,朱永辅导的学生作品在国内儿童画大赛中不断获奖。2012年,朱永辅导学生鹿芷涵绘制的儿童画《我们爱和平》,从全球70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由联合国主办的“艺术促进和平”儿童绘画大赛第二名,填补了中国儿童绘画作品在这一赛事中的获奖空白,也成为长期陈列在联合国大厦的4幅儿童画作品之一。
1991年,睢宁县儿童画活动中心正式成立。1996年11月,睢宁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儿童画之乡”,标志着睢宁儿童画从青涩的萌芽走向欣欣向荣的成熟,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美育理念和可操作的教育行为。
昭未来:跨越文化的共鸣
睢宁儿童画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宾,成为外交场合的独特文化名片。这小小的儿童画为何能走向世界?或许正是因为其根植乡土的纯粹性。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当下,睢宁孩子们笔下的乡土中国反而显得珍贵而真实。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灶台前的母亲、田埂上的父亲、戏台上的演员……展现了一个全世界都能情感共鸣的中国。
睢宁的美术老师从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绘画保护童年、启迪思维。画作中的拙朴、夸张、奇幻,正是儿童认知世界的真实映射。这或许就是睢宁儿童画70年来的坚守——在变化的世界里,守护那些不变的童心与真诚。
70年过去,睢宁的田野变成了高楼,泥路变成了大道。但不变的是,孩子们依然拿着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那些色彩依然绚烂,依然纯粹,依然能够穿越时空,打动每一个看到它们的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晓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