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儿童患上“自然缺失症”
发布时间:2025-09-23 14:50:55 浏览量:1
民小编说
手机不离手,平板不离身,这或许已经成为年轻父母带娃的常态。但常态并不意味着正确。缺乏自然体验会让孩子产生多种问题。守护童心从拥抱自然开始——
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年轻父母在带孩子时,如果遇到孩子哭闹,或是自己有事情需要处理,往往会下意识地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递到孩子手中。一旦接过电子设备,孩子们便迅速被屏幕吸引,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情绪也随之安静下来。当今时代的儿童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一出生便被数字技术所包围,在学习、生活以及成长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接触到数字技术,他们往往是主动去拥抱和使用数字技术,通过技术满足自我需求。但是,这也引发越来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儿童过度沉迷于电子设备,会让他们与真实世界渐行渐远,甚至诱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工智能的加速进化,不少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容易依赖AI,用AI代替其思考,这也导致他们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面对现实世界的能力。
笔者曾阐述过一个观点,即要基于数字儿童的内在需求创设不同的联结,特别是“人与自然”的联结,由此激活儿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强调要让儿童走进大自然,缓解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在当前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亟须引导儿童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让他们重新拥有真实而丰富的感知体验,由此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人类诞生于大自然,受益于大自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进程加速,同时伴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也在加剧,人与自然之间开始出现种种裂痕并不断发生冲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发展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强调,“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无法再与地球及生活于其上的丰富物种保持平衡,这既威胁着我们当下和未来的福祉,也威胁着我们的持续生存”。面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11月发布了《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其中特别指出,人类的命运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联系在一起,需要以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来实践教育,人类与地球应该融为一体。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也特别指出,“我们的生活质量取决于养育人类和其他生命的自然环境”,因此人类需要去“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自然对儿童具有基础性价值,对他们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实却不容乐观:繁重的作业负担挤占了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过多的学业兴趣班让儿童忙碌奔走于各种培训机构,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让儿童长时间待在虚拟空间……如果儿童与自然接触得少,那么就很容易患上“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的儿童因疏远自然而产生各种表现,如“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和心理疾病高发”。
走进大自然,儿童的大脑将会得到改善。脑科学研究成果已证明,当儿童沉浸在大自然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儿童身心放松,大脑与自然环境发生多样化的联结,刺激大脑增加多巴胺的释放。当学生投入到能够增加多巴胺释放的学习活动中时,不仅可以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动机。
走进大自然,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儿童的心理有疗愈作用。近年来的一些儿童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患心理疾病的儿童越来越多,中国城市儿童的视力下降非常厉害,近视率越来越高,有朝着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医学研究证实,与自然接触可以减少疾病、促进健康,缺乏与自然接触则会提升患病概率。因此,让儿童走进大自然势在必行。
走进大自然,儿童可以发现大自然中相互联结的各种关系,因而更容易理解自然界是一个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有机世界与无机世界可以彼此联系,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人类需要与自然建立紧密联系,彼此之间和谐相处。
总之,童年的经历影响着儿童成年后与大自然的关系。如果儿童在与自然疏离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们不可能真正珍视自然环境。所以我们需要为儿童创设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教育体系,让儿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亲近自然并与自然共生。我们需要让儿童走进真实世界,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由此激活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在实践中体认自然的内在价值,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感知自然生命的活力,从而培育儿童良好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二小党支部书记、校长)
文章来源|转自中小学管理微信公众号,有修改
文章作者|唐晓勇封图来源|包图网微信编辑|宋佳欣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