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岳阳楼记》之横无际涯释译(国学经典,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23 16:40:41 浏览量:2
《岳阳楼记》第一第二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释义
第一段:写作缘由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关键词:“越明年”指到了第二年;“百废具兴”的“具”通“俱”,全、皆的意思;“属予作文”的“属”通“嘱”,嘱托。第二段:总体描绘与过渡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关键词:“气象万千”形容景象变化丰富;“迁客”指被贬谪的人;“骚人”泛指诗人;“得无异乎”是“恐怕不同吧?”的意思。评论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开篇,绝非简单的记事。其文字精炼,意境宏阔,寥寥数语便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政治隐喻和文学美感,成为千古名篇绝非偶然。
这段文字的魅力,首先在于其精妙的写作手法。“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短短几句,运用拟人和对仗,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与空间格局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捕捉了光影变幻的时间流动感。最为关键的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设问,它承上启下,既是前文的自然收束,又巧妙地引出后文关于不同心境与“古仁人之心”的宏大议论,堪称全文的文眼。
然而,若不了解其历史背景,便难以深入体会其中的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二人同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文中情感的真切与可贵。
这就引出了其核心的思想内涵。这篇文章超越了个人荣辱的慨叹,展现了儒家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这既是对友人滕子京的共勉与劝慰,也是范仲淹自己人格理想的光辉写照。
文中的主角滕子京其人也值得深究。他虽被指控滥用公款,但《宋史》记载和后世考古发现都表明他实则清廉,去世时“无余财”。他谪守巴陵后勤政为民,取得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重修岳阳楼正是其振兴地方的举措之一。他深谙“久而不可废,则莫如文字”的道理,希望借不朽之文为楼宇注入灵魂。范仲雄的雄文完美实现了他的夙愿,使岳阳楼从此超越物理存在,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纵观全文,这段开篇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层次的:它展现了文字的力量与人格的光辉如何相得益彰;它让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政绩”——滕子京是将文化建设建立在民生改善(“百废具兴”)的基础之上;最重要的是,它示范了一种在困境中实现精神超越的伟大力力量,两位主人公虽处人生低谷,其关怀却从未局限于自身,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天下与苍生。
总之,这段文字是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文的完美融合,它开启的不仅是一篇名文,更是一种光耀千古的理想人格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