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人道主义区”是谎言?民众露宿挨饿,儿童惨死袭击
发布时间:2025-09-22 22:55:36 浏览量:1
2025年9月,加沙城数十万居民被以色列要求撤到南部阿尔-马瓦西的“人道主义区”,本以为是生路,结果成了更难熬的困境。
有人步行几小时,有人花几百美元挤过拥堵路线,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赶到,却发现这里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难找。
西尔维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家在加沙城的房子被轰炸后,只能逃到这里,“本来以为能有水和帐篷,结果只能露宿街头。”
她一边给儿子洗唯一的一套衣服,一边叹气,这话真不是夸张,现在这“人道主义区”挤了两百多万人,占了加沙总面积才一成多。
帐篷挨得紧紧的,邻居家说话、孩子哭闹,甚至上厕所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
穆罕默德带着家人来这儿后,天天为住处和吃的发愁。
“污水系统、卫生设施?想都别想,找口水喝都得跑几小时。”
他说现在全家每天就吃一顿饭,还是社区厨房给的米饭或扁豆,他和妻子常省下一半,好让孩子多吃点。
更让人揪心的是安全问题,9月刚过,阿尔-卡拉拉地区两顶帐篷被以色列袭击了两次,两个孩子没了,还有人受伤。
遗体送到汗尤尼斯纳赛尔医院时,医生都直摇头,本来想“人道主义区”至少能保安全,到头来连孩子都护不住,这算哪门子“安全区”?
西尔维娅的小儿子现在说话都结巴了,听到一点响声就哆嗦。
“以前吃饭是最不用愁的事,现在成了头等大事。”她说全家能活着,全靠硬撑。
这日子别说人了,动物住着都难受。
民众过得这么难,国际上的援助难道没到吗?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奥尔加,上个月去了阿尔-马瓦西,回来后说得挺实在,“北边来的人就坐在街边,不知道往哪儿去,有避难所的,要么破得不能用,要么帐篷太重带不过来。”
她还遇到一家五口,从贾巴利亚逃过来四天了,就两袋行李,露天睡在草席上,孩子爸爸连鞋都没有,积蓄早花光了,只能一天天熬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特莎也说,这里的孩子大多营养不良,还老生病,心理创伤更严重。
“这么挤的地方,怎么扩大援助?”她这话问得没人能答。
问题出在援助物资进不来,以色列对口岸查得特别严,现在连花生酱都被归成“奢侈品”,不让运进来。
好多已经买好的援助物资,就堆在加沙外面,援助车队得经以色列同意才能走,可他们在加沙北部打得厉害,好多车队要么被拒,要么只让送一部分东西。
欧洲医院5月被以色列炸得挺严重,现在还没修好,虽说有两家野战医院要开,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以色列军方说这里有“重要人道主义设施”,还说要送两万顶帐篷过来。
可实地一看,民众该没地方住还是没地方住,专家对着他们拍的“有空地搭帐篷”的照片,都觉得不靠谱。
搞不清这“人道主义”到底是给人看的,还是真为了救人。
其实早在2023年10月,以色列就把阿尔-马瓦西划成“人道主义区”了,当时联合国和其他援助机构就不认可这叫法。
翻翻看巴以冲突的旧事,以前以色列也搞过类似的“疏散令”,2008年、2014年都有过,每次都说是为了民众安全,结果呢?配套的水、食物、住处全跟不上,最后都成了“安置困境”。
说白了,就是把人赶到一小块地方,让他们没能力自己过日子。
按《日内瓦公约》,冲突双方得保障平民安全,还得让援助顺利送进来,可以色列一边划“人道主义区”,一边炸区内帐篷、卡援助物资,这根本不符合规矩。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上个月出的报告就说,这里没做到“先保平民活下去”。
现在更麻烦了,卫生条件差,污水排不出去,汗尤尼斯纳赛尔医院已经接诊了好几例疑似霍乱的病人。
孩子长期吃不饱、受惊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预测,再过一年,这里近一半孩子可能发育迟缓。
生存难、看病难,以后连长大都成问题,这恶性循环啥时候是个头?
说到底,“人道主义区”的核心得是让人好好活着,不是把人圈起来不管。
以色列要是真为民众着想,就该放开援助通道,把承诺的物资真真切切送到人手里。
国际社会也得多盯着点,别让“人道主义”成了空话,毕竟加沙的老百姓,想要的不过是能住下、有饭吃、不担惊受怕的日子,这要求真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