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儿童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
发布时间:2025-09-23 10:43:38 浏览量:1
□ 刘阿平
甘肃儿童文学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谱系,通过乡土书写将筑牢农耕文化的传统根基;以敦煌文化彰显丝路文明的精神血脉;通过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绽放“美美与共”的文明华彩;更让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中的民族抗争精神。
当前,甘肃当代儿童文学彰显着兼容并蓄的磅礴生命力,各具特色的四重文脉交织共生,以儿童文学为载体,既深植地域儿童文学审美的诗意内涵,又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谱系,铸就地域传承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永恒丰碑,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生生不息的文化动力。
甘肃乡土儿童文学流淌着中华民族基因中的农耕文化根脉。金吉泰以《小毛驴出国记》《农耕图》等系列“田园童话”作品,将种瓜牧羊等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儿时的生活记忆,其笔下乡村中的童趣故事,既是对乡村农耕文化的礼赞,更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陇原儿童美好品德的形象诠释。接着赵燕翼秉承乡土童话的文脉,在《金瓜和银豆》《五个女儿》和《铃铛儿》的童趣世界里熔铸西北民间故事与传说,他善于以拟人化叙事唤醒儿时的各种记忆,联结民族情感的文化基因。童话诗人高凯以《童诗八首》《乡愁时代》《生我的那个小山村》等诗歌,流露出诗人对童年天真烂漫生活的无限留恋。除此之外,王家达、柏原、杨胡平、禄永峰等乡土儿童文学创作文脉仍然赓续:木轮水车与羊皮筏子的意象交响,将陇原大地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达;窑洞童谣与都市乡愁的时空对话,使童心记忆沉淀为民族共享的文化基因。甘肃儿童的乡土书写绝非地方风俗的浅吟低唱,实际上是以乡土记忆与儿童成长为根基,将甘肃深厚的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融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血脉,从而在创新书写中传承民族认同的永恒丰碑。
甘肃最具民族特色的儿童文学就是敦煌童话。这些童话精选敦煌壁画中的传说故事,以神奇想象力为创意审美,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书写成为少年儿童专属的创意童话。敦煌故事中的飞天姐弟、九色鹿母子等众多人物与素材都通过甘肃儿童文学作家的童话故事深深吸引着稚嫩的读者,为中华儿女能够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埋下了生根发芽的种子。在敦煌文化的影响下,许维、唐光玉、汪晓军等童话作家以敦煌壁画为创作题材,将飞天霓裳、九色鹿等敦煌故事提炼为穿越时空的童话传说。许维以敦煌壁画和石窟艺术描写丝路文化,他的《九色鹿的故事》素材源自敦煌壁画故事,将历史故事用通俗的语言讲给读者,让儿童通过聆听故事传说去深入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唐光玉在《丝路的传说》中将自己的实地体验融汇于丝绸之路上的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历史人物,以妙趣横生的细腻笔触,在历史、人物、情感的诗意融汇中创作了大量饱含丝路气息的文学作品。汪晓军以敦煌故事为素材,再经过作家的创作提炼,从素材来源、情节变化、主题思想等方面深度融合,处处流露出敦煌情结与丝路情缘的诗意表达,使丝路文化的血脉通过儿童文学浸润民族子孙的心灵。此外夏景的《神弓与珠宝》、金吉泰的《金象和象护》等作品中以丝路文明为媒,将壁画中的多元文化基因熔铸为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根脉,实现了敦煌文化在甘肃儿童文学中的涅槃重生,为中华文明多元基因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甘肃大部分民族作家在整理本民族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编民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为民族儿童文学的主流。这种创作将民族史诗与民间故事联系起来,发掘民族文化中的英雄、战争以及重要仪式等题材,让民族文化从儿童文学传唱开始,从而加深了民族文化的记忆。除此之外,甘肃当代民族作家更多的是歌颂不同民族的相互融合。藏族作家中的儿童文学创作以益希卓玛为代表,其所著的长篇小说《清晨》,是藏族文学史上首部以儿童成长为题材的作品,生动讲述了奴隶之子巴丹在饱尝苦难后迅速觉醒的成长故事。上世纪80年代,她发表的聚焦民族融合的文学作品,以藏族青少年为主角,生动歌颂了民族团结、藏汉情谊及共述美好生活的时代主题。在人物塑造、民风民俗描绘等细节中,无不浸润着作者对藏汉情谊的深切赞颂。不难看出,甘肃儿童文学中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创作常以民族地域为载体,通过史诗重构、文化寻根与跨民族的共同叙事,将甘肃多民族的文化精髓熔铸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想,既绽放“各美其美”的文明之华,又实现“美美与共”的共同精神,为当代儿童文学注入文化认同的磅礴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作家群的红色书写是对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深情礼赞。他们将甘肃红色文化与民族解放的壮阔史诗熔铸于笔端,在革命故事中构建起丰厚的童话记忆。张映文以军旅生活为背景,在《扶我上战马的人》中塑造英雄少年投身革命的成长故事,将个体命运熔铸于民族解放的洪流,使革命叙事深植陇原大地的血脉肌理;张驰以西路军长歌悲壮的征程为镜,映照先烈浴血祁连的壮烈画卷,将河西走廊的苍茫山河升华为革命意志的永恒丰碑,彰显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集体抗争精神;武永宝则深掘黄河筏子客的抗日传奇故事,在十三名船工以血肉之躯捍卫母亲河壮举的书写中,既镌刻陇原儿女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又将地方抗战史诗提炼为全民族共有的精神图腾。此类创作以革命斗争为墨、民族救亡为纸,将红色文化熔铸于甘肃特有的民俗基因与民族集体记忆中,最终铸就红色民族文化的不朽纽带。
综上所述,甘肃儿童文学在四重维度上织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璀璨画卷,以儿童文学为舟楫,载地域文化之根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磅礴动力。
(作者系陇东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甘肃省中华民族共同体陇东学院研究基地研究成员)